|
浏览次数 | |
现在: | |
最近一小时: | |
最近24小时: | |
浏览总量: |
毛振华
回到二十年,一批体制内官员、学者受到1992
年邓小平“南巡”讲话影响,毅然走上了下海创业的道路,形成一群被称之为“92派”的企业家。如今,这个群体中的佼佼者,很多成为行业翘楚的大佬级人物,活跃在中国经济第一线。
中诚信集团创始人毛振华就是“92派”代表之一,凭着激情与理想,成为中国评级行业开山人物。据最新报道,毛振华先生目前已经确认出席2012(第十一届)中国企业领袖年会。
相比于众多的92派,他的经历更为特殊:由官而商,从商到学。15岁从洞庭湖畔小村落考进武汉大学经济系,24岁成为海南省最年轻的处级干部,28岁创立了中国诚信证券评估有限公司并做成了中国最大的信用评级公司,43岁选择退休。现在的身份是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研究所所长。
弃官从商
92年下海办公司,并逐步成为公司的股东,彻底成为一个商人,在毛振华眼中,这是对他影响最大的一件事。他把自己最好的15年时光都给了它。
“当初下海也不是奔着钱去的。”毛振华曾在接受采访时说,中国那时还没有评级公司,如果可以搞一家像穆迪那样的公司,成为这个市场的风向标,他觉得“是一件很骄傲的事情”。
当他去游说相关领导批准中诚信的金融业务许可证时,很多领导甚至还不知道评级是什么。“中国所有类型的评级,第一个产品都是我做的;指标体系也基本上是我建立的。”
带着要做“中国穆迪”的使命感成立中诚信之后,毛振华方才发现,自己的热情多少有些盲目——他必须面对一个先天不足的市场。美国是世界上债券市场最发达的国家,因此才会诞生为这个行业服务的评级公司,但当时中国的债券市场尚未成型。
之后14年间,中诚信的评级业务基本不赚钱,毛振华只能咬牙苦苦坚持。直到2006年,中国人民银行开放了银行间债券市场,市场迅速扩容,评级才成为一个能够赚钱的行业。创办19年后的2011年,中诚信评级业务的利润第一次突破1亿元。
“做了20年才到这个规模,其实很失败,因为你选择了一个被动性增长的行业。”毛振华说。在郁闷徘徊期,喜欢研究宏观经济的毛振华选择了投资业务作为自己在商场的第二次尝试。相比评级业务,中诚信旗下的投资业务要成功得多。
这些年以股权的方式参与房地产开发,中诚信没有失过手。在他的领导下,中诚信已发展成为一家以信用服务为特色,以投资银行、房地产和实业投资为主体业务的综合型企业集团。但毛振华说:“搞投资是被迫的,如果做评级有好的市场,我肯定不会去做投资。”
这期间,毛振华曾因中诚信改制过程中是否牵涉国资流失,遭遇过一盆冷水。1999年,中纪委对毛振华进行了调查,虽然没有发现问题,但对毛振华心里造成很大冲击,“中国现在的环境下,商人对自己的命运没有主控权,中国企业家的死亡率太高了。”
但在之后的8年间,毛振华把中诚信锻造成中国信用评级领域的领头羊,并受到国际上著名的信用评级公司的肯定。2006年,穆迪入股中诚信,成立合资公司。“监管部门就觉得本土的评级企业不行,一定要让外资进来。穆迪的进入没有给中诚信贡献什么,它的窍门就是一个财务分析方法,我早就摸透了。”
由商到学
虽然毛振华感觉是“悲愤”,但他还是决定自己可以全身而退了。如今在他的名片上,除了正面写着“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研究所所长”的头衔,名片的背面还有六个社会职务,但唯一跟中诚信有关的职务是——“中诚信首席经济学家”。
“我在商业上没有明确的目标,也没有兴趣做财富英雄。”毛振华说,“我的商业生涯基本上是这样的:有一点经验,当一个观察者,一定意义上当一个思考者,就差不多了。”
如今,做一个好老师,培养出对中国比较了解,有很好的理论功底,对国家和社会有影响有抱负的综合型人才,是他目前最大的愿望。选择大学将是新的一次人生规划,“做学者,还有30年的时间。”
“从农民到大学生,在政府工作到从商,最后去大学做研究,出发点还是想为国家做点事,这种情结挥之不去。”对于读书做学问和经商更喜欢哪一样?毛振华说,人生就像爬山,不同的山上可以欣赏到不同的风景,但爬到山顶都不容易。
当下许多年轻人纷纷向体制内寻找安全感,当年公务员下海的浪潮,现在成了回潮,对此毛振华认为,“(在正常的社会)一流人才做企业,创造财富;二流、三流人才才当公务员。公务员是很保守的,循规蹈矩做事的,不是创造性的。一流人才不创造财富,专门享受财富,那社会就出大问题了。”
“所以现在当务之急只有改革。这个改革表面上是经济改革,实际上是一种利益格局的调整,是一种社会资源的重新配置,这个不改,中国社会就存在大问题,经济转型实现不了。为什么改革引起人们那么大的共识,就是因为这个原因。”
“我这一辈子不是最好的官员,小官;我没有把企业做大的愿望,所以也不是最好的商人;做学者,起步比较晚,从基本功和文献功底来看,也不具备作一个最优秀的超一流学者的条件。”回望过去,毛振华如此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