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ofile image
浏览次数

现在:
最近一小时:
最近24小时:
浏览总量:
[转载]新作国画《辽代四时捺钵图三幅》
Tuesday, January 13, 2015 17:54
% of readers think this story is Fact. Add your two cents.
0


   
新年伊始,创作了辽代习俗绘画三幅,题材表现辽代的四时捺钵。辽代的四时捺钵不仅是契丹人的游牧渔猎生活习俗,更是契丹人首创的一种政治制度,它在不同的季节在不同的地方进行流动行政。对于这种廵狩形式契丹语称之为“四时捺钵”。“捺钵”是契丹语,译成汉语有“行在、行营、行宫、营盘、驻跸地”等含义.“四时捺钵”是辽代中央政府在一年四季迁徙在不同的地点办公的政治名词。因为因季节与驻跸地的变换,而四时内容各不相同,因此才有了“春水”、“秋山”、“清暑”、“坐冬”等称呼。也就是辽代的中央政府在一年四季按在京都外流动行政。

“春水”就是“春捺钵”,辽代皇帝带领大臣、后妃春捺钵的地方有四处:1.鸭子河(即混同江);2.
挞鲁河(即长春河);3.鱼儿泺(在长春河附近);4.鸳鸯泺(今河北省张定县)。四处捺钵以到混同江驻跸为最多。因此,宋人王易在其《重编燕北录》中说“辽帝“春捺钵”多于长春州东北三十里就泺甸住坐”。春捺钵的地点多在混同江,辽代混同江与鄂霍茨克海相连,

“春捺钵”的时间。《辽史·营卫志》载:“皇帝正月上旬起牙帐,约六十曰方至。天鹅未至,卓帐冰上,凿冰取鱼。冰泮,乃纵鹰鹘捕鹅雁”。


   


程大木昌《演繁露》引《燕北杂录》载清宁四年钩鱼的情景:“达鲁河东与海接,岁正月方冻,至四月而泮……先使人于河上下十里间以毛网截鱼令不得散逸,又从而驱之,使集冰帐。其床前预开冰窍四,名为冰眼,中眼透水,旁三眼环之不透,第斫令薄而已。薄者所以候鱼,而透者将以施钩也。鱼虽水中之物,若久闭于冰,遇可出水之处亦必伸首吐气。故透水一眼,必可以致鱼,薄不透水者将以伺视也。鱼之将至,伺者以告,北虏主即遂于斫透眼中用绳钩掷之,无不中者。既中遂纵绳令去。久,鱼倦,即曳绳出之,谓之得头鱼。头失鱼既得,遂相与出冰帐于别帐作乐上寿。”


本幅画面所绘即凿冰钩鱼的场景。辽地苦寒,但是到了三月中旬,冰虽未解冻,但已不是很冷了,这时河柳已悄悄吐狗了,远望已泛绿色,画面中的红柳是时令的唯一标志。


契丹人凿冰所钩之鱼,叫牛鱼。《东海志》说鳇鱼“今出混同江,大者丈余,重千斤,白肉黄脂”。《博物志》、《异物志》都对牛鱼进行记载。说明了牛鱼是海洋回游鱼类,辽时水势浩大,混同江与鄂霍次克海相通,水流湍急,适合牛鱼产卵。

辽代混同江与鄂霍茨克海相连,盛产一种牛鱼,牛鱼也叫鳇鱼,是鲟鱼的一种,它是海洋回游鱼。《辞海》释为:“鳇为鲟科,形似鲟,唯左右鳃膜相连,长达5米,重达1000千克……初夏溯江产卵。性成熟迟,约17▔▔20年”。牛鱼也叫鳇鱼,与鲟鱼体型相似,古称鳣鱼。《尔雅•释鱼》郭璞注:“鳣,大鱼,似鱏(鲟鱼)而短鼻,口在颌下,体有邪行甲,无鳞,肉黄,大者二、三丈,今江东称之为‘黄鱼’”。《吉林地理纪要》云“头有孔如鲸,行如江豚之涉波,孔中喷水高一、二丈,訇然有声”。《辞海》记为“鳇为鲟科,形似鲟,唯左右腮膜相连,长达5米,重达1000千克……初夏溯江产卵。性成熟迟,约要17——20年”。

辽帝为什么要捕牛鱼?这与信仰习俗和政治有关。辽帝出行时,要把供奉祖先的神帐车载随行,神帐随行就要祭祀。可以断定,契丹人捕捞牛鱼不单单是为了举行一次鱼头宴。《辽史》记载天庆二年春在鸭子河会见五国来贡的部族长,说明“头鱼宴”有招待前来朝覲属国首领的政治任务。另外《扶余县志》记载清乾隆时,曾将鳇鱼定为进贡朝廷的贡品,为了得以进贡,渔民们在夏季捕到鳇鱼,要在江边修筑水塘,将其饲于塘中,俗称“鳇鱼圈”。到冬季再运往京城。皇帝用来祭天。由此可见,清帝用鳇鱼祭天的这一习俗,不但说明清代是继承了辽帝的祭祀习俗。更重要的是证明了辽代捕鳇牛是祭祀祖宗、祭祀天地。同时也注释了《燕北杂记》所说的“于别帐作乐上寿”的内涵。

  

                  

“秋山”是契丹人秋捺钵的省称,对于秋捺钵的时间及地点,在《辽史·营卫志》中有这样的记载:“曰伏虎林。七月中旬自纳凉处起牙帐,入山射鹿及虎,林在永州西北五十里,尝有虎据林,伤害居民牧畜。景宗领数骑猎焉,虎伏草际,战栗不敢仰视,上舍之,因号伏虎林。每岁车驾至,皇族而下分布泺水侧。伺夜将半,鹿饮盐水,令猎人吹角效鹿鸣,既集而射之。谓之抵碱鹿,又名呼鹿

据傅乐焕先生研究,《辽史》所记载的永州是庆州之误,因为自辽穆宗到天祚皇帝,秋猎都在庆州一带的群山之中

综上述,辽代秋捺钵除了政治上的办公之外,主要是习武的形式之一——狩猎。北宋苏颂使辽时曾见契丹人围猎场面,他记载说:“北人(契丹人)以百骑飞放谓之罗草,终日方获兔数枚,颇有愧色,顾谓余曰道次小围不足观,常以千人以上为大围,则所获甚多,其乐无涯也。契丹皇帝围猎时,要带领猎犬、猎豹。因此辽朝专门设置了围场狩猎事宜。此外皇帝身边还专门管理和捕获各种禽兽的猎人,如《辽史·穆宗纪》里记有”兽人海里,鹿人弥里吉,獐人霞马、鹘人胡特里等等

契丹人使用猎豹,北宋使臣宋绶曾亲眼所见,他在《上契丹事》中,记述了他在木叶山契丹的营地见到“出三豹甚训,马上附胡人而坐,猎则捕兽”。因此画面上绘有猎豹一只蹲于马后。

(注此图由学生尹平完成,我只是在构图上作了一些指导,前面的动物、人物做了一些修改。)

 

“坐冬”是辽代契丹人四时捺钵中的冬捺钵。关于冬捺钵地点,在《辽史·营卫志》载:“曰广平淀。在永州东南三十里,本名白马淀。东西二十余里,南北十余里,地甚坦夷,四望皆沙碛,木多榆柳。其地饶沙,冬月稍暖,牙帐多于此坐冬,与北、南大臣会议国事,时出校猎讲武,兼受南宋及诸国礼贡”。

著名辽史专家傅乐焕先生多冬捺钵地广平淀原名白马淀考证说:“潢河土河合流处之平原,地势坦夷,薪水易得,兼以多沙暖,为辽帝主要冬季居地。时人漫呼曰‘太平地’(藕丝淀)。史官记录,或迳记其音,曰‘藕丝淀’,或译书曰‘广平淀’。又以其滨潢河(辽河),近木叶山,故‘驻辽河’,‘幸木叶山’常见记载”。

冬捺钵的活动内容就是《辽史》所记的“与北、南大臣会议国事,时出校猎讲武”之外,还有“兼受南宋诸国礼贡”。

冬捺钵时皇帝的行宫幕帐在《辽史·营卫志》有文字记载:“皇帝牙帐以为硬寨,用毛绳连系。每枪下黑毡伞一,以庇卫士风雪。枪外小毡帐一层,每帐五人,各执兵仗为禁围。南有省方殿,殿北约二里曰寿宁殿,皆木柱竹榱,以毡为盖,彩绘韬柱,锦为壁衣,加徘绣额。又以黄布绣龙为地障,窗、槅皆以毡为之,傅以黄油绢。基高尺余,两厢廊庑亦以毡盖,无门户。”

北宋出使过辽的官员也曾见过辽冬捺钵的宫帐,如宋哲宗元佑六年(1092年)彭汝励使辽至广平淀,在广平淀诗序写道:“初至单于行在,其门以芦箔为蕃垣,上不去其花以为饰,谓之羊箔门。作山棚,以木为牌,左曰紫府洞,右曰桃源洞,总谓蓬莱宫,殿曰省方殿。

此画面描绘了羊箔门,芦苇编绘的篱笆墙蕃垣,皇帝的大帐,两厢廊廡及文武臣僚,朝觐的宋使以及远处的硬寨等。

这三幅画是“内蒙上京辽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契丹源分公司”为《内蒙古自治区首届文化产业产品展览会》赶制的。从一月八号开始构思草图,到二月二十日画完,因为时间紧,画完大草图没有修改,直接拷贝着色。现在看来,有很多不足之处,留有遗憾。

 

 

 

 

     

2015-01-13 17:52:05

原始网页: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0ce4f8e0102vbi5.html

Report abuse

评论

您的评论
Question   Razz  Sad   Evil  Exclaim  Smile  Redface  Biggrin  Surprised  Eek   Confused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eyes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 Green

今日头条
最新故事

Register

Newsletter

Email this story
Share This Story:
Print this story
Email this story
Digg
Reddit
StumbleUpon
Share on Tumblr
GET ALERTS:

If you really want to ban this commenter, please write down the reason:

If you really want to disable all recommended stories, click on OK button. After that, you will be redirect to your options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