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浏览次数 | |
现在: | |
最近一小时: | |
最近24小时: | |
浏览总量: |
一座被二战摧毁过的城市
打造常德“二战英雄城”名片
文 | 本刊记者 黄璐
周碧华的身上有着不同的标签,诗人、记者、网络大V、政协委员……这些身份赋予他共同的一点:对常德这座城市的热爱
在周碧华的身上,诗人的激情一直未消退过。
上世纪80年代,周碧华是一名标准的“文艺青年”:爱好文学,不断得奖,成为全国有名的青年诗人。24岁时,作为老师的他撰写的《一杆教鞭》被选入全国中等师范语文教材,他自己教自己的文章,被破格聘为湖南中专学校最年轻的讲师。
1992年,放下教鞭,他成了《常德日报》的一名记者:1995、1996、1998年洪水,他身在现场,2000年“9·1大案”、2004年桥南大火,他奔赴一线。做卧底采访,写调查新闻——诗人的气质又多了一份“英雄主义”的色彩。
从传统媒体再到网络阵地,他成为“新浪名博”和网络大V,用网络影响力为很多求助者解难。而当他再次转身,成为一名仗义执言的“周委员”时,他觉得“这比当记者更神圣”。
二战留下的文化遗存
2014年年初,在常德市政协六届二次全会上,周碧华带来一个提案:打造“二战英雄城”城市名片。
一石激起千层浪。
如果不是发自内心的热爱,那么他也不会总是不遗余力,为城市建设和城市文化鼓与呼。源于新闻记者的政治敏感,这个想法在他心中由来已久;出于政协委员的社会责任感——周碧华说自己必须站在全常德的角度,对这个城市负责。
“中国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一部分,常德保卫战曾被国际媒体誉为‘东方的斯大林格勒保卫战’。以‘二战英雄城’作为常德的城市名片,这是历史已经赋予她的殊荣!”
历史上,常德曾是全国20几个最著名的州府之一。然而,一场惨烈的战争,将她2300年的历史遗存摧毁殆尽。
“因为二战,这座城市被摧毁得只剩一两座建筑。在这过程中,这座城市的抵抗是非常激烈的,这座城市的人民是有英雄之气、浩然之气的。”
在周碧华看来,这就是常德这座城市的内涵和特质。近八千男儿长眠在这块土地上——虽然抗战已经结束七十年,但是决不能被忘却那段历史,它所留下的新的文化遗存,同样弥足珍贵。
时代留下的历史告慰
2014年9月,常德会战阵亡将士纪念公墓被国务院列为“第一批国家级的抗战纪念遗址”。
周碧华经常独自一人,到这里去走走、去感受。
在常德城区中心,这里完整保存有蒋介石等国民党中常委题词的抗战牌坊和纪念碑,还有十几座碉堡和几百米战壕;在纪念常德会战阵亡将士的公墓下,是六千具勇士的尸骨。
“目前中国没有一座城市的中心,能完整把这些保存这么好。这体现了常德人的一种包容精神,一种民族的正义感。”周碧华之所以要提议打造“二战英雄城”名片,因为这些战争遗存是超越政见、超越党派的文化遗存,是中华民族的情感纽带。
周碧华的这份提案,受到常德市委书记王群的关注和批示,并被常德市政协主席李爱国亲自督办。为了让提案更成熟,周碧华十余次走访专家学者,积极与市委、市政府和各职能部门对接,不断综合各方意见。
“把‘二战英雄城’作为常德的一个文化名片,舆论没有异议,大家都呼吁相关建设尽快动工。这一天的到来已不远,我希望我们做的能告慰地下的英烈。”
“这一天”是指2015年8月15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
(原载《文史博览人物杂志》)
2015-04-27 16:1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