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浏览次数 | |
现在: | |
最近一小时: | |
最近24小时: | |
浏览总量: |
作为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的一项惠民工程,近年来农家书屋深入千村万乡,受到农民的欢迎。截至目前,我国已建设农家书屋60多万个,中央财政投入累计已经超过200亿元。然而,记者调研了解到,在一些地方这件好事却引来农民不少困惑:部分农家书屋配书脱离生产生活实际,让农民哭笑不得,甚至书屋唱起“空城计”,应付检查时,找人充当临时演员作读书状……(新华网)
好心未必会办好事,即使做了好事,也未必会有好的结果。中央财政投入超过200亿元建设农家书屋,体现了中央对农村文化工作的重视,对农民文化需求的关心,但最终的结果呢?却近乎成了难堪的“笑话”,尽管60多万个农家书屋的数量看上去很“辉煌”,可若是不能吸引农民去读书,或者说不能真正满足当地农民的需求,再多的数字也只是“渣”!
追问原因,表面上看,正如媒体报道中提到的,农家书屋之所以唱“空城计”,源头在于图书配备“任性”,一些书跟农民的阅读口味严重不相符,不能吸引农民的兴趣。但在实际上,却还是害死人的形式主义在作祟!
事实上,检视几乎全部已建成的60多万个农家书屋,究竟有几个是由当地“自主”完成的?以农家书屋的设置、图书采购、图书借阅管理等相关工作为例,有没有真正考虑过当地农村的发展现状?有没有真正倾听过当地农民的声音?答案恐怕很让人失望。事实上,这些工作几乎都是“自上而下”地完成,是大大小小的领导们为完成某种任务而实施的!
更不能忽略的是大的时代背景,改革开放至今,我国整体的社会经济得到了极快的发展,但相对于城市,更多的农村地区却是远远落后于社会平均水平,而教育、医疗等公共资源配置的不公,相关基础设施建设的不足,导致越来越多的农民背井离乡,许多农村地区日益空心化,如此背景下,千篇一律的农家书屋建设想要取得“预想”中的效果自然很难。
其实,不只是农家书屋,现实生活中,几乎所有的类似公共政策的出台、公共设施的建设,从方案的拟定,到决策,再到实施,都应当认真倾听民意,都应当从实际出发,并接受广泛的监督,否则的话,不仅会造成巨大的浪费,更会割裂与民众的关系。
2015-04-23 18:5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