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浏览次数 | |
现在: | |
最近一小时: | |
最近24小时: | |
浏览总量: |
京剧,今天的人觉得难懂,但在当时,和昆曲比较,肯定是通俗大众得多,不然也不可能流传全国各地。《西厢》京剧本,著名的有两个,早一点的是四大名旦之荀慧生的改编本《红娘》,1936年首演,后来我看到的是20世纪末宋长荣的演出;再就是张君秋的《西厢记》,张君秋攻青衣,以唱功见长,饰演崔莺莺正合。我看过他的《望江亭》和《荒山泪》,那几年他年事已高。
京剧《西厢记》,花旦和青衣梳圆头,如前文老照片中的红娘和崔莺莺妆扮;张生头顶方巾,瓦楞帽似的,显得落魄,而不是如我们常见的戏台上戴一顶两端有如意头的文生巾的文士装扮。
荀慧生的《红娘》,梳高头,也称古装头,满插金钗步摇,通身锦裳珠片,红袖翻飞,珠光闪烁,那样一个“争奇斗艳”的红娘,也是中国古典戏剧一种特有的“夸张”的表演方式,荀氏拿来在小丫头红娘身上,夸张之甚也出彩至极,传统西厢另一种演绎方法。
《西厢记》,从昆曲到京剧,从京剧《西厢》到《红娘》,是一个从高雅到通俗的过渡。唱词唱腔一改再改,愈平实愈浅白能愈是有人看。戏剧和文学不大一样,文学在纸上,无论多艰涩难懂,也许某一天会有光顾它的人,没人看的戏,三天后再也别想登上戏台。清王室覆亡后的中国,从表层到内里飞快地进入平民化俗文化的时代,因为从此以后不再有贵族。
所以,荀慧生《红娘》红遍大江南北。
这里且先不说荀派扮相的俏丽,音腔的甜美,表演风格的精灵秀媚,只说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以红娘为主角的戏,更加能讨好观众,花旦取代青衣,在《西厢记》的故事之中,崔莺莺就是一个比较被动的角色,如今换了一个敢说敢做的小丫环,唱、做、念白,舞蹈,带活了一台戏。
这就是舞台艺术,光从戏本上是看不出任何彩头的,例如那一句最有名,而且也是我非常喜欢听唱段:
“小姐啊,你多风采;君瑞呀,你是大雅才……”
例如这样的唱词,文理上是不通顺的。在别的戏里,类似的或是更甚的文理不通的遣词造句俯拾皆是,但是也就这么传唱了一百年,至今,也没谁觉得不对,为什么?这就是戏剧的魅惑力,它引领你欣赏的不仅只是唱词,而是有关戏剧的一切,如一个覆盖在你头上天穹,当你走进剧场被它笼罩,那时候,你的身内身外全归它所有,包括你残存的一点点贫弱的理智。
(荀慧生红娘)
1958年,田汉改编京剧《西厢记》,参考王实甫的《北西厢》和李日华的《南西厢》,推测还有晚清以来的各种京剧改编本。其中有这么一句:
崔莺莺:[四平调]张生哪,十二巫峰高万丈,也有个云雨梦高唐。
用的是楚襄王夜梦巫山神女的典故。但是,文人觉得太俗,太过直露,不适合崔莺莺娇媚矜持的性格;非文人觉得太雅,太过艰涩,听起来理解起来很费力气——假若换上《王西厢》的原本唱词,估计当时(20世纪五十年代)更是没人能够听得懂,因为时代变了。
(82版北昆西厢)
2015-05-16 05:5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