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浏览次数 | |
现在: | |
最近一小时: | |
最近24小时: | |
浏览总量: |
“回首故乡泪不干”
——尚群定先生《重泉絮语》序
○许石林
尚群定先生的《奉先漫话》一书,是我的案头常备书,跟《四书集注》、《史记》等一起,放在触手可及的地方。这是纸上的家乡,每一次心动眼湿的阅读,都不能不让人“变色而作”——故乡蒲城,陈旧的历史画屏上,那些先贤、乡亲,随着页码的翻动,仿佛都活了过来,一个个向你投来温煦慈祥的目光,又仿佛他们就在那里等着你,等着你收拾起被浮生劬劳搅扰得纷乱如麻的心情,庄诚而安静地坐在跟前,听他们讲从前的人和事,每个人都笑吟吟地给你打开一个后院的门,小径弯曲,荒草萋萋,走进去,蓦然间,乾坤宏阔,那是另外一个蒲城、从前的故乡。
大约近百年来,中国人的教育,由于对本国传统文化的信仰动摇与怀疑,因而放松和放弃了对本土历史的教育与承传,教育变成了一个不教本土历史、不亲近本土风俗,专注于眼光向外的事,仿佛所有的努力都是为了让每个人逃离各自的家乡。我将其称之为“无土栽培”(见拙文《“无土栽培”——历史教科书的缺失》)。这种“无土栽培”式的教育,使从前背井离乡这种人生的悲惨,变得似乎很风光,走得越远越好。中国人崇尚的狐死首丘、代马依风,似将成为无人破译的异代诡谲。所以,现在大部分中国人、尤其是中国的城市人,对自己的故土因为缺少体认而没有感情,凡人口吐大言,高谈阔论宇宙外空,却不识家乡水土草木;议论国内外大事头头是道,至操持家中日用伦常、遇婚冠庆寿祭祀,却手足无措如化外野人;至于为文,多荒诞粗鄙,虽有其心而多不得其径,五伦未明,六经生疏,其口说笔记,屡犯昔贤,误同往奸……总之,一个个惘然无所归却不知道毛病出在哪儿。
毛病首先就出在对本土历史的惘然无所知、无所亲,即没有培育良好的文化根底,先天根本严重缺失。《大学》云:“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
我本人当然也是这种教育的一个结果,我对家乡的认识,除了所经历的事情以外,几乎全部是大学毕业以后,见识了一些所谓外面精彩的世界,越见识却越感到文化先天缺失的窘迫,内心遂有了一种对家乡重新认识与亲近的渴求,这才慢慢地回头,小心翼翼地捡拾,每一次回首故园,都让人惊艳又羞惭,感动又惶惑;每一次回到故乡,闻到家乡的气味,我都能获得如希腊神话中的战士一样,贴近母体才能获得能量和安全感。这就是为什么,我读尚群定先生的《奉先漫话》内心反应特别强烈、先生的文字对我的影响特别大的原因。尚先生用文字,将蒲城的历史记录在案,在当今人心崇利、斯文凋敝的时代,尤为可珍可贵。他搜寻爬梳、探求挽救了许多濒临消亡的往史故实,为故国保留国故,诚可谓名山事业,不惟造福我蒲城一县,也不独使现今的人能惊艳于从前的蒲城,它更大的意义还在于将来——我乐观地想像,仓廪丰实之后的蒲城,人们重新回归礼仪、重新尊重文化,崇尚良俗,那么,保留在尚先生文字中的蒲城古老文化基因,于后人复兴礼乐,无疑多有裨益。
文化的断裂与缺失,让人痛心疾首——我在北京国子监的元、明、清三代进士题名石碑上,赫然看到“蒲城郭洁”这样的字眼,我孤陋寡闻,也查了很多资料,对这位蒲城籍的前朝进士一无所知;读历代关学人物志,蒲城籍的关学先贤如单元洲先生(明)、王茂麟先生(清)、刘伯容先生(清),姓名行状,其言其文,煌煌在焉,其所赋所著,皆为彼时传诵,道德文章,为关学中坚,而今天的蒲城人有几个知道他们?蒲城从前有数十座牌坊,旌表蒲城忠孝节烈,他们都是谁?有什么行迹功德?没有人能说清楚。而这些,有赖于如尚群定先生这样的有心人、有文化情怀和学养的人,去挖掘和搜寻。
前人云:国所依凭者,人才与风俗。圣贤的治国理想,被稀释转化为纯良的风俗,化育民众。历史经验反复证明“美法不如美俗”,故曰“治隆于上,俗美于下”,是为理想的治世。蒲城作为关中文渊之一,其人也厚朴,其风也醇善,即便历经凌夷,原有的文化像别处一样,所剩无几,然而,幸天心一线,聊寄残阳,目前的风俗孑遗,也能让人依稀遵礼徇情,找到汉唐乃至先秦的些许礼乐文化的踪影。倘若能悉心护持并加以增益,应该说是可以部分地恢复到那种葆养一方人心的厚美状态的。然而,近年来,我回乡所见,原来的风俗如文物遭破坏、如水土流失一样,正慢慢地被逐利之心所摧残,即所谓伤风败俗,似有不可挡之势。
自来风俗于人,屡屡有所变异,本不应以为怪,要在有心有力者能及时移风易俗,使偏离者归于正,使荒疏者务谨敬;人心奢靡,则导之以俭素;世风浇薄,则崇之以隆厚。所谓移风易俗,自古以来,一有赖于为政者以律令规导、劝勉之,二有赖于有声望的士绅君子以身作则,引导、损益之。
然而,文心衰微,士风稀薄,人的胸襟和眼界变得狭窄,拜物求利,于这些事,皆视为无关紧要的闲事,至于一二循理好古者,或以为迂远拘腐。其所不知者,这正是大事中的大事,自古以来,人间大小事功,无不最终成于乐而化为文,才不至于摩灭于历史的烟云之中。
尚群定先生在这样的环境中,整理国故、记录往实,要在过去,这是令一县学人乃至庶民凡俗欢欣仰慕的事,而今天,他却注定享受不了这样的荣耀。
近年来,陕西各地,屡有邀请我做讲座的,我给的大主题是:《回首三秦泪不干》。在这个大主题下,谈我对故乡陕西的爱与怕,涉及文化、历史、艺术、人物、风土人情等等,所有的热爱与忧虑,感动与焦灼,无不让人珠泪暗抛。我读尚先生的文字,蒲城的前尘往事,历历在目,更加有“回首故乡泪不干”之感。
尚先生继《奉先漫话》后,又将自己所亲历的蒲城晚近人与事,忠实地考核记录,探幽发微,编成《重泉絮语》一书,是《奉先漫话》的衔接延续。这本书的作用与意义,如同上面所述,诚可谓名山事业也。
渺予小子,晚生后学,承蒙先生错爱,嘱为序。先生的文字,端庄雅正,忠诚可靠如尧山巍巍,人皆见之。不才敬仰惶悚之余,在先生的文字氛围中,思绪若奔,言不及义,虚张声势,如小儿撒野,错谬不免,乞故乡诸贤指教。
2014年4月25日于深圳
2015-06-25 20:3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