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浏览次数 | |
现在: | |
最近一小时: | |
最近24小时: | |
浏览总量: |
★
梁云祥(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日本新华侨报》特约评论员)
5月下旬,中日关系中的重大新闻之一,就是由日本自民党总务会长二阶俊博率领的3000人“日中观光文化交流团”访问中国并受到中国方面的热情接待,在目前中日关系还仍然说不上已经得以完全改善的情形之下能有如此大规模的民间交流活动,确属不易。不过,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正是因为目前中日两国关系中存在一些问题,才更需要积极去推动两国民间的交流,因为民间交流基本上对改善两国关系具有积极意义,尤其是正常良好的民间交流,可以说是改善两国关系和奠定两国正常发展基础所必需的,除非不想去改善两国关系。
众所周知,在目前高度信息化的社会,任何国家的国民对外交的参与度都在提高,任何国家的政府在考虑同其他国家的关系时都不能不顾及本国国民的感受。在进入21世纪的这十几年中,中日两国国民对对方的好感度在大部分的时间里都在持续下降,根据双方的多次舆论调查,目前对对方具有好感度的人数比例大约在10%左右,而没有好感度的人数比例却高达90%左右。这一令人担忧的结果当然主要是由于中日关系本身出现问题所导致的,但是国民感情的恶化反过来又制约了中日关系的改善,比如在由于钓鱼岛争端中日关系持续恶化并僵持两年多之后,在去年11月的亚太经合组织(APEC)领导人非正式会议期间两国关系终于开始转圜,这背后当然有着两国的国家利益需要,但是在缺乏国民感情基础的情形之下,即使实现中日首脑会晤,也仍然出现所谓的“脸色外交”,成为国际媒体津津乐道的内容,也成为中日关系独特的交往方式,即似乎既要见面但又不想见面。
因此,不论国家关系如何,任何国家之间的民间关系都应该尽量避免完全等同于政府之间的政治关系,民间关系应该成为国际关系中的和平因素而非战争因素,中日民间关系同样也应该为了改善中日关系而非激化这一关系而发挥作用。例如,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之前虽然中日两国没有正式的官方关系或者两国的官方关系处于敌对状态,但是那时两国民间通过展开“民间外交”的方式保持了民间的交流,成为彼此沟通和了解的渠道,为后来两国官方关系的建立提供了深厚的社会基础。还有,今年春节和五一的两个黄金假期期间,有几十万中国游客赴日旅游购物,虽然对日本社会也造成一点小小的冲击,但只要疏导得当规范有序,这种正常的民间交流活动一般都会有助于两国国民彼此的了解和增进好感。
目前看来,中日两国的民间关系还比较脆弱,尤其容易受到双方政治关系的影响,不过这次日本3000人的观光文化交流活动,开创了一个很好的先例,即使在两国政治关系存在问题的时候,民间交流关系也不应该停止,反而更应该积极地促进这种交流。也就是说,不论两国政府的政治关系如何,国家之间的民间关系一般都需要善意培育而不是煽动仇恨,国民感情历来都是改善起来困难而损害起来却很容易,一旦恶化再要重新改善就更加困难。但愿中日民间关系不会再被任何政治关系的波动所打断,双方在交流的过程中逐渐增进感情并让两国的民间关系逐渐成为改善两国政治关系与维护两国和平的坚实基础和希望所在。
2015-06-02 18:5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