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浏览次数 | |
现在: | |
最近一小时: | |
最近24小时: | |
浏览总量: |
打从第一次降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我就有一种预感:中国货币政策转向金融结构性调整开始了。因为我们一直大声疾呼:中国金融问题,尤其是贷款难、贷款贵的问题不是货币总量问题,而是金融结构问题。什么样的金融结构问题?既短期流动性需求与供给不断加大,但短期流动性无法形成资本。我们说,在过去长期的货币政策、金融政策引导下,中国金融市场投机偏好越来越强,而投向实体经济的资本越来越少,金融资本主义的一套作为在中国金融市场上不断发酵。
尤其是所谓“互联网金融”爆炸式膨胀之后,金融短期化趋势骤然提速,而且越演越烈。金融市场供给最盛行的资金大多是几天期到3月期,而3个月以上的资金严重短缺。但从总量上看,银行体系流动性一点都不少。所以,我们实际在余额宝等货币基金爆发之初已经看到了问题,货币投机将对中国实体经济构成严重危害,而今天我们看到的货币政策失灵、利率传导受阻、实体经济融资成本居高不下、总量需求不足,经济下行压力巨大等等一系列的问题,实际都是中国金融短期化、投机化的典型后果。
庆幸的是,党中央、中央政府看破了这一死穴,尽管有点迟,但还不算晚。通过降低法定存准率、压低长端利率、PSL等金融手段,释放长期流动性。同时,通过正回购适度回收短期流动性。这是典型的“锁短放长”操作,而一改过去无度实施的“锁长放短”操作,这就对了。它为金融运行更好、更多地形成资本打下了良性循环的基础。股票市场投资者也该注意到这一点:压低远端利率,释放长期流动性,让金融运行有利于资本形成,这是对股票市场最大、最好的金融环境。
我认为,中国无须大规模投放货币,保持“中性偏宽”的态度足矣。而需要的是:扭转金融结构,这才是李克强总理“盘活金融存量”的关键所在。几乎所有人都认为,盘活金融存量的意思是通过资产证券化,把借出去的钱,再做一遍抵押,放大金融杠杆。但是,这样做实际是通过放大金融风险以获得更多流动性。我认为,适度而为无碍大局,但欲依靠它,不仅靠不上,而且弊大于利。
资产证券化的实施存在两大核心问题:第一是资产包增信,第二是资产隔绝制度。比如美国,房利美、房地美那样的SPV公司,其信用等级堪比联邦政府信用。所以,房利美、房地美公司确认的资产包,等于拥有国家信用,而对应最低水平的风险和利率。这样,资产包的信用与SPV的信用出现落差,从而出现利差,SPV才有钱可赚,才能可持续发展。
但我们中国还没有“债务信用增信体系”,既没有真正意义上的SPV公司。所以,用信用等级较高的企业或个人贷款包装资产抵押证券化产品,其利率本身已经很低了,如何才能进一步提高信用等级,压低利率后出售给其他投资者?谁有这样的能力?信托投资公司吗?不客气地讲,信托公司自身的信用级别可能还不及资产包里的资产信用。所以,我们说,信托公司只能起到资产隔绝的作用,而起不到增信的作用,这是中国资产证券化市场一直比较清淡的关键所在。
但是,如果我们把盘活存量的支点定位为“金融结构调整”,那就不一样了。把金融存款逐步从以短期为主转变为以长期为主,那金融市场将释放巨大能量。这个能量体现为有利于资本形成,而更加贴近实体经济需求。现在,我们恰恰走上了这条道路,选择正确。但必须防止另一个问题,既股权投资市场资金短期化,这是大问题。它意味着“资产和负债的严重期限错配”,会导致中国股票市场倍显脆弱,同时拖累银行体系的安全,同样会威胁到中国金融安全。所以我的主张是:尽量缩减股市杠杆,禁止银行资金以任何形式和渠道进入股市。
2015-06-01 23:3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