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黄小龙
“青蒿素是传统中医药送给世界人民的礼物,对防治疟疾等传染性疾病、维护世界人民健康具有重要意义。青蒿素的发现是集体发掘中药的成功范例,由此获奖是中国科学事业、中医中药走向世界的一个荣誉。”这是5日晚间,刚刚摘取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中国女药学家屠呦呦,通过前往看望她的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向外界表达的获奖感言。
疟疾是世界性传染病,每年感染数亿人,并导致几百万人死亡。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在科研条件极为艰苦的环境下,屠呦呦团队与国内其他机构合作,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并从《肘后备急方》等中医古典文献中获取灵感,先驱性地发现了青蒿素,开创了疟疾治疗新方法,世界数亿人因此受益。目前,一种以青蒿素为基础的复方药物已经成为疟疾的标准治疗方案。
青蒿
中药青蒿,为菊科植物黄蒿Artemisia annua L.的干燥地上部分的地上部分。花蕾期采收,割取地上部分,切碎,晒干。古名“菣”(qìn)。清热解暑,除蒸,截疟。用于暑邪发热,阴虚发热,夜热早凉,骨蒸劳热,疟疾寒热,湿热黄疸。是一种廉价的抗疟疾药。
【性味与归经】:苦,辛,寒。归肝、胆经、三焦、肾经。
屠老获诺奖之后,网友们又掀起了中西医之争。其实我们尽可不必去管这些中医黑、西医粉和一些无聊五毛。与其空耗口舌,不如做点实际的思考,做点实际的事情。
一、葛洪《肘后备急方》对青蒿素的发现有何启示
屠呦呦在公元340年间东晋葛洪的《肘后备急方·治寒热诸疟方》中发现了这样的描述:“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为何古人将青蒿“绞取汁”,而不用传统的水煎熬煮中药之法呢?屠呦呦意识到可能是煮沸和高温提取破坏了青蒿中的活性成份,于是她改用沸点较低的乙醚在摄氏60度的温度下制取青蒿提取物。1971年10月4日,她在实验室中观察到这种提取物对疟原虫的抑制率达到了100%。
中国古代的医生使用中药治病,大多数中药都要经过各种各样严格的炮制才使用。这说明中医用中药治病,不是那么随便的,是充分考虑了各种药物成分的。只是先贤们并没有把各种中药为什么要那么炮制的道理流传下来,传下来的大多是炮制方法,因此才让现代人产生很多误解。葛洪是一个修道的人,医生只是他的副业。即便是副业,他也做得很好。《肘后备急方》里的青蒿治虐方,或许在当时的葛洪看来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秘方,但是却在近两千年后启示了一个诺贝尔奖的发现。这告诉我们,不要轻视老祖宗的智慧。
二、中西医之争可以休矣
不管以何种形式,中医药临床有效,而且可以治各种前所未知的病。这些,从中医药在抗战非典中的表现也可见一斑。虽然提取中药里的成分,用生化的方法来研究未必是一条正确的道路,但这也是中医药曲折前进的一个过程。
我们来看看两条网友的微博:
@德玛东亚皇子他二舅:这个必须赞,那些争中医西医滚一边去,管他什么医,能治好人的就是好医生!
@laenee8:中医缺乏科学的系统研究,使得大批农民工无赖大小骗子畜生,打着所谓中医的旗号,谋财害命,令人不齿。
这两条微博话糙理不糙,说明两个大问题:第一个,任何医学之所以能生存下去,都是要通过临床疗效的检验的。因此,能够几千年留存下来的医学,肯定是有临床疗效的。医生一切都是为了治病救人,不会有什么门户之见。第二,中医因为自身理论体系的特殊性,确实更容易让骗子们钻空子。西医中其实也会有骗子医生。总之不能因为假中医多了就否定中医。
三、中药化学的研究到底有没有意义?
国外,最早于1803年由Derosne从鸦片中得到第一个生物碱那可汀(Narcotine)至今已从生物界分离得到一万多种生物碱。我国对生物碱的记载见于1765年《本草纲目拾遗》中。17世纪初在《白猿经》一书中有从乌头中提炼出砂糖样毒物作箭毒用,该物质应是乌头碱(aconitine),这比欧洲科学家早二百年左右。
由此看来,中医也不是完全不注重化学成分的。只是中医的汤药,一般都是多味中药一起来治病,这其中又分君臣佐使。所以即便研究中药化学成分,也千万不能忽视一种中药多种成分的综合作用和多种中药多种成分的综合作用。
四、为何一个“三无”科学家为中国挣得第一个科学类诺贝尔奖
因没博士学位、留洋背景和院士头衔,被戏称为“三无”科学家。屠曾几次被提名院士但均未当选。屠这样的落选并非个案:袁隆平、中科院上海系统所李爱珍、北大饶毅。屠除了“不善交际”,还“比较直率,讲真话,不会拍马”;饶毅出了名的“敢讲话”。
这说明中国学术界官本位的思想还是比较严重的,屠老的获奖再一次给学术界敲了一次警钟,希望以后能有所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