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次数
|
现在: | |
最近一小时: | |
最近24小时: | |
浏览总量: | |
好人果真有好报?
Thursday, November 19, 2015 23:27
% of readers think this story is Fact. Add your two cents.
匆忙浏览了下胡学文先生的小说集《奔跑的月光》,发现通篇洋溢着“一个勺子”般的黑色幽默气息——我一直不大用“黑色幽默”来形容国产电影,因为我觉得这东西就不是中国影人能拿捏的东西,不过看完《一个勺子》,发现不用“黑色幽默”又很难表述。
“勺子”就是傻子,取自西北方言,故事很简单,讲一个老实巴交的农民“拉条子”路遇一个“勺子”,把他领回家管吃管住,后来“勺子”被人接走了,但人走了又来了好几拨人,愣说“勺子”是他们走失的家人,说“拉条子”拐卖人口,结果把“拉条子”也快逼成“勺子”了……
没想到演员出身的陈建斌会执导这么一部别出心裁的小成本电影,很有新意,陈建斌、蒋勤勤、王学兵、金世佳这些演员的表演都很不错,“皇上”“娘娘”们一身土掉渣的西北农民打扮,怎么寒碜怎么来,完全放下身价投入表演,感觉非常惊喜,难怪金马奖、金鸡奖都给了他们。看得出来,陈导演拍《一个勺子》也没什么野心,就是一心一意的去拍这么部带有探索、实验性质的电影,演员们也是裙带哥们关系为主,肯定挣不着钱,形象也是怎么丑怎么扮,别无所求,反而纯粹——我真觉得好多演员应该看看《一个勺子》,整天想着片酬和P图,有劲么?
蒋勤勤依稀让我想起《秋菊打官司》里的巩俐,陈建斌的表演则有点《鬼子来了》里姜文的风采,当然角色也不相同,我不懂表演艺术,就是从观感上直观的感触而已。《一个勺子》虽然讲的是西北农村的故事,但根子里通着当代中国社会的脉络,一个老实人,做了件好事,怎么就沦落到这么个地界?
这跟时下热议的“老人摔倒了扶不扶”其实面临着同样的道德困境,从一般的道德原则上讲,老人倒了当然应该扶、看见有人受饿挨冻也应该管,但你真扶了真管了,被讹上怎么办?“拉条子”也不是善心大发的圣人,他就是老实,保有西北农民最淳朴的善良人性,“勺子”既然跟着到了家,总不能眼睁睁的看着他饿死、冻死,孟子说:“恻隐之心,人皆有之。”“拉条子”也想过把“勺子”送回家,但找不着家人,村长管不了,派出所也说没办法,“拉条子”也只能养着“勺子”。
2003年湖北青年孙志刚在广州惨死,推进了城市流浪乞讨人员管控制度的改革,原有的《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被废止,开始实行新的《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从“收容遣返”到“救助管理”,字面上的差别已经彰显了管理思路的剧变。如果“勺子”在城市,应该能启动此一机制而得到救助。不过中国的地区发展很不平衡,在西北农村的“勺子”,似乎就只能黏上“拉条子”过活。
当然,社会管理机制总在进步,《一个勺子》的落脚点应该也不在反思社会管理体制,究其内里,可能还是对于当代社会“善良”价值的拷问。中国文化中对“善”的推崇源远流长,刘备说“勿以善小而不为”,苏东坡讲“积善人家庆有余”,汉传佛家俗语“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好人有好报”的观念,几乎都成为中华民族的集体无意识了,“拉条子”日行一善,也算救了“勺子”一条命,当然是个大善人。
只是现在的人,都太精明,也太会算计,市侩气息伴随着资产阶级思想侵蚀了不少人的心灵,这正是《一个勺子》促使我们反思的。机关算尽太聪明,一抓一大把卿卿,看似捡了便宜,其实都成了“勺子”,如果人心冷漠下去,谁都不会有好果子吃。
谁是勺子?
【微信公号:moviedianying】
相关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