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在加拿大温哥华一直居住在美轮美奂的市中心西端(上图),这一带花香鸟语、三面环海,且毗邻世界排名第一的原始森林公园——斯坦利公园(其实整个大温哥华地区除了温东一小块儿差强人意,其他所有地方都不逊色)。笔者居住十年,奇怪的是,从未听到任何邻居家里吵架,或者是邻居之间吵架。笔者的邻居基本上都是彬彬有礼的金发碧眼的绅士淑女,整体素养还是很高的,周围任何草坪、路面常年几乎无一丝垃圾,不下雨的时候常常有人赤足走路,亲近自然,返璞归真。
而目前笔者暂居安大略省“小柏林”,则来到另一个世界(上图)。有一天笔者到楼下一家韩国人杂货店和韩国老板、老板娘聊天。当得知笔者是中国人时,他二人问道:“你一个中国人怎么会住这里?中国人都住在富人区啊!这里可都是住着没钱的白人。” 没错,全世界的好地方都叫中国人占了,无论是美国的旧金山还是加拿大的温哥华,无论是澳大利亚的悉尼还是新西兰的奥克兰。原来,安大略的“小柏林”是传统的工业区,住在这里的都是工人阶层;中国人则大多住在毗邻的大学城,那里汇集了更多的文化人。
严格来说,加拿大没有什么“富人区”和“穷人区”,因为这里贫富差距几乎是世界上最小的,和印度、中国比简直不值得一提。笔者相信,在加拿大,一个工人家里的冰箱和牙医的冰箱里,食物、饮料大差不离。但是,贫富差距再小,也是有差距的;我们不能把他们分为“富人”和“穷人”,而应当分为高收入阶层和弱势群体。
笔者目前居住的小区以白人工薪阶层为主,只有笔者一个中国人,从整体环境和面貌看的确不如温哥华那个金发碧眼绅士淑女云集的高大上小区。初来乍到时,笔者感觉好像陷入了流氓妓女的世界,一个个老外看上去神情诡异,精神萎靡,笔者顿时有身陷囹圄之感,当即想和物业管理公司毁约。只见一个白种胖女人,五大三粗,一脸横肉,活像包租婆;一个瘦骨嶙峋的白男人,在楼下叼着烟卷,喷云吐雾;还有一个鼻子穿孔扎着耳环,剃着阴阳头的白女人,最近没再见到她。话也说回来了,即便这样,这里整体公德水平还是不差的。住了一个多月,没有听见有吵架的;每天每夜,楼里静悄悄的,只听见自家闹钟滴滴答答的声音。楼道里没有乱贴乱画的,更没有把垃圾堆放在门口的。公共场所只要和陌生人相会,他们大多会主动打招呼微笑致意。当你买菜归来进单元门,如有人看见会连忙主动帮你开门。
虽然不是高大上的小区,但是文明礼貌水平体现了平民的“贵族精神”。举几个例子。一天笔者遛狗,路边几个白人建筑工人席地而坐,见笔者经过,赶紧收腿说“对不起”。其实小路还比较宽,他们的腿并没妨碍我经过。还有一次,笔者在一条小路上遛狗,迎面过来一个骑自行车的白人老头儿,几米开外就赶紧下自行车,推到一边,让我经过——这是骑车人对步行者的尊重。还有一次,笔者买菜回来,正要掏钥匙开单元门,隔门看见楼道里楼梯上坐着一个白人女孩儿,屁股下垫着她的外套,看见我掏钥匙,连忙起身帮我开门。笔者进单元门后,她又赶紧往里收一收她铺在楼梯上的外套,觉得妨碍我上楼梯了,还连说“对不起”。
这一幕幕,折射了一个标准的“和谐社会”。久而久之,笔者也不嫌弃这里了。邻里之间和睦相处,即便是“穷人区”也让人感受到了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