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浏览次数 | |
现在: | |
最近一小时: | |
最近24小时: | |
浏览总量: |
2016年2月17日,深圳召开全市城市公共安全和安全生产工作会议,部署今年各项工作。这是深圳治愈“城市病”的最新动作。实际上,从去年开始,深圳就致力于找准 “病症”和“痛点”,对症下猛药。深圳治愈“城市病”的药方,对全国城市走出动力衰竭、环境恶化、安全风险增大、发展地基摇晃等“亚健康”状态,也许具有普遍疗效。
城市发展新共识已经凝聚
2016年,城市发展的新共识已经凝聚,稳固地基精进取的策略昭然若揭。
从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到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从深圳市党代会、两会,到英国《经济学人》对全球最安全城市的排行,整个中国乃至世界都在讨论如何让城市更稳健,如何让发展“可持续”。
2016年,无论对世界、中国还是对深圳特区而言,都处在一个承上启下、更新换代的节点。
这一年,中国“十三五”规划开局起航。中央全会发出向小康社会冲刺的号令,首先强调得“面临诸多矛盾叠加、风险隐患增多的严峻挑战”;要以新的“五大发展理念”推动发展,首先得“着力解决突出问题和明显短板”。
这一年,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将在检修中调整发展模式。经历了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速度最快的城镇化奇迹后,中国越来越多的城市患上了“城市病”。环境污染、交通拥堵、房价虚高、管理粗放、应急迟缓等问题越来越突出,给市民工作和生活带来许多不便,降低了人们的幸福感。去年底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在时隔37年重新召开,决心根治“城市病”,提升城市发展质量,改善人民生活品质。习近平在会上千叮咛万嘱咐,“要把安全放在第一位,把住安全关、质量关,并把安全工作落实到城市工作和城市发展各个环节各个领域。”
这一年,深圳特区在经过光明滑坡事故后痛定思痛,决定聚焦城市“地基”不牢而引发的各种问题,“城市管理治理年”的各项战役紧锣密鼓。除“顽疾”、割“毒瘤”、驱逐发展“拦路虎”、拆卸安全“火药桶”,无论各级领导干部还是普通市民,都在查隐患、找差距、补漏洞。忧患意识演变成实实在在的问号:35年来的高楼大厦非常辉煌,但未来35年地基还稳吗?举世瞩目的“深圳速度”已走过今天,在明时创立出誉满天下的“深圳精度”吗?
未来的城市研究者,可能这样书写2016年篇章:中国从“经济为唯一”转向“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全面发展新路;深圳特区痛下决定,敢动真格,再度领衔城市变革,以管理治理“四大攻坚战”稳固发展基石,从粗放式管理大步跨向精细化善治,为解除“成长的烦恼”、“发展的阵痛”开路探险。
重植“城市良心”
2016年新年不久,深圳召开全市动员大会,打响治水提质攻坚战。位列十大工作的第一的是今年要建成污水管网1000公里,原特区内要基本完成雨污分流管网改造。
这是在重植“城市良心”。法国大文豪雨果在《悲惨世界》中写道,“下水道是城市的智慧和良心”。
验证一个城市是否发达,是否有良心,一场雨足矣。有钱可以建造高楼大厦,但可能没有心力来发展下水道。高楼大厦看得见,下水道看不见。一场大雨,就能暴露出真面貌。
这场大雨在去年5月真来了,全市共有50处道路积水,都市成泽国,道路变汪洋。市民在微博、微信朋友圈狂发“看海”照,汽车驶过带起的滚滚水浪没过轮胎和车灯,交通拥堵导致车辆排成长龙。一个新段子快速流传开来——“来深圳,我带上你,你带上船,你一定要带上船啊,因为车开不过去”。
这不是特区初尝水涝滋味。2013年8月的特大暴雨,内涝严重,2人死亡。其中一位被困在道路涵洞下、在车内苦等2小时而不能获救的年轻妈妈,最后一句话是“水到脖子了”。
2014年3月的最后两天,50年一遇的特大暴雨袭击深圳,造成200多处内涝,2人死亡。一些超市内水位最深没过了膝盖,一层货架上的商品都遭到了不同程度的浸泡,损失非常惨重。
与城市水涝连体的是地陷。翻开深圳市地面塌陷地图,交通要道上布满了“红点”。市地防办工作简报记载:2013年,发生地面坍塌事故200余起,6人死亡。2014年开年没几天,一连三天发生3起地陷,网民呼吁治理“走死路”……
水浸街堵,内涝往复,地陷频发,为什么淹了一次,第二年照淹?内涝不断发生的原因究竟是什么?
城市的脆弱在这一连串问题显露无遗。地下排水系统年久老化,大多是上世纪90年代初兴建,按照100万人设计的地下水道,现在承载着1500万的负荷。加上排水设施的建设程度远没有跟上城区扩张和房地产开发的步伐,存在高达5938公里的缺口,不仅造成地面塌陷,也使得城市内涝成常态。
问题搞清楚了,也便有解决之策。2016年1月,《深圳市排水(雨水)防涝综合规划》出台,近期拟投资76亿元新建、改扩建一批市政排水管渠和泵站,逐步解决老旧城区、城中村排水管网管理存在问题。排水欠账甚多的宝安区立下“军令状”,决心用两年左右时间基本消除现有107处内涝点和110项内涝治理项目。
中共深圳市委六届二次全会强调,要下大力气补齐城市治理的短板和软肋,全力推进城市公共安全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抓好治水提质,按照“一年初见成效,三年消除黑臭和内涝,五年基本达标”的庄严承诺,马上就办,办就办好。
再造碧水蓝天
对很多中国城市来说,病得最重、治愈最难的是污染。空气污染、水污染、土地污染,不仅给民众健康带来困扰,更是给可持续发展带来障碍。深圳的空气污染治理已颇有成效,灰霾天数在2004年达到187天的高峰后稳中有降,降到2014年的70天,空气质量综合指数位于全国第五名。但河流污染呢?
河流治污不是不作为,而是见效差。从2000以来,深圳已投入300亿元治理河流,仍没得到根本改观。2014年广东省发布的严重污染河流前三名,都位于深圳,分别是茅洲河、观澜河、深圳河。步行于河流通过的市区路段,你都能闻到臭味。
还有美丽的深圳湾。世界大学生运动会举办后,这里成了市民最喜欢的去处。在栈道上骑自行车,在黄昏中眺望对岸的香港,或者在晨曦中欣赏各类候鸟的奇形美姿。但这湾原本就不怎么清爽的海水,却在不断地变黑变臭,不法企业常常在黑夜中把污水偷排进湾……
河流污染治理是一个世界性难题,但不能因为有困难就不去办,办法总是比困难多。深圳市委书记马兴瑞相信,只要积极想办法、敢担当,很多困难是可以克服的。
市民反映强烈的公明水库和清林径水库治污工程,由于存在各种各样的困难,一个耽搁了8年,一个耽搁了5年。2015年8月,在市委市政府的强力推动下,都已克服困难复工建设了。
媒介环境学创始人、苏格兰学者帕特里克·格迪斯在其名著《进化中的城市》中忠告:城市必须不再像墨迹、油渍那样蔓延,一旦发展,他们要像花儿那样呈星状开放,在金色的光芒间交替着绿叶。
河流治污,一样需要“开弓没有回头箭”的决绝。
深圳今年决定以超常规举措打一场治水提质攻坚战,补上“30多年来的欠账”:到2017年,全市133条污染严重的河流要基本消除黑臭;到2020年,深圳所有入海河流要基本消除劣五类水质,深圳河、茅洲河等主要河流水质达标;8年后,让碧水和蓝天共同成为深圳亮丽的城市名片。
市委书记马兴瑞“战前”动员,要把治水工作摆在城市管理治理的突出位置,汇聚各方智慧,动员各方力量,全力打赢这场治水提质攻坚战。市长许勤具体部署,要求系统施策、全面发力,让市民尽早看到治水成效。
深圳大学经济学教授侯富强说,治水提质表面上看是造就青山绿水,但实际上强调的是绿色发展,解决人与自然和谐问题,保证“可持续”。良好的生态环境,也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也是最强劲的城市竞争力。这是一项刻不容缓的重要工作。
拆卸“定时炸弹”
对于城市治理来说,头等大事是解除重大安全隐患。天津塘沽大爆炸,韩国幸福公司树脂厂火灾爆炸,破坏力极强,甚至有可能带来灭顶之灾。1984年印度博帕尔氰化物泄漏事件,更是2259人瞬间死亡,8000人在接下来的两个星期中丧命,另外还有大约8,000人因为气体泄露而死亡。
深圳也曾发出类似的安全警报。1993年8月5日下午1点26分,清水河化学危险品仓库爆炸,翻滚出原子弹爆炸一样的蘑菇云。二次爆炸更像是地震与火山喷发的集合体,14座储物仓、两幢办公楼、3000立方米的木材和大批货物熊熊燃烧,附近的3个山头一片烈焰。
幸好,当时的风向没有吹向油气库,不然储油1.2万立方米、储气3300多立方米的引爆,将毁了大半个深圳。即便如此,仍造成了15人死亡、100多人重伤、3.9万平方米建筑物毁坏,直接经济损失2.5亿元。惊恐的市民,开始登上出逃的列车。
当年“8·5大爆炸”事故调查专家组作出结论:深圳城市规划忽视了安全要求,安全意识淡薄,没有按国家有关安全规定执行……那场灾难,成了深圳不忍回忆的隐痛。
那么深圳还存在类似的安全隐患吗?
天津大爆炸后,深圳进行安全大检查,发现两枚“定时炸弹”就躺在闹市区。20多过去了,清水河油气库仍在原地不动,安全措施强化了,但没人保证再不发作。它躺卧在住宅、学校和企业中间。这里有8个生活小区, 1.6万人在各类企业、工厂上班生活,搬迁一事一拖再拖。
另一个“定时炸弹”位于蛇口。那里曾是打响中国改革“开山炮”的地方,深圳特区从此快速成长,誉满天下。但遗憾的是,多年以后,蛇口东角头油气库正成为有可能毁灭特区的“定时炸弹”。
那里曾是荒山僻壤,建立油气库符合安全规范。但是随着城市的扩张和外溢,高楼大厦疯狂地生长,超过10万居民聚集在油气库四周。有的生活小区离油气库的直线距离不到100米,万一发生意外,无路可逃。从2000年起,就有市人大代表关注东角头安全隐患,开始提案,要求政府搬迁,即便在2013年青岛“11·22”东黄输油管线泄漏爆炸事故发生后,东角头油气库还在那里纹风不动。亲历过清水河大爆炸的人们大声疾呼:“别让东角头成为下一个清水河!”
天津大爆炸再次发出警报后,深圳决定必须快速拆卸这两枚“定时炸弹”,无论代价何如。2015年8月26日,罗湖区清水河油气库全面关停。持续了8043天的惊悸,从市民心头中消失。10月31日,东角头油气库全面关停,整体搬迁到新址。
市委书记马兴瑞在关停仪式上说,“最大的利益就是老百姓的利益,就是有利于城市可持续发展,这是我们做好一切工作的出发点。”
市民代表洪雪娟触景生情,“因为油气库在那里,我20多年没有上过蛇口山了,希望尽快可以爬蛇口山,期望蛇口明天更美好”。
上锁“都市黑洞”
解除重大安全隐患,深圳的目光接着盯上特种设备。电梯、锅炉、起重机械、大型游乐设施等被称作“都市黑洞”的必需品,是不是也会在人们不经意间制造悲剧?会不会发生市民刚刚在欢天喜地,突然间就跌入防不胜防的“黑洞”中?
“都市黑洞”瞬间“吃人”的事故,在特区也曾发生。2008年深圳舞王俱乐部发生重大火灾,44人遇难,原因是消防未验收擅自经营,未取得营业执照非法开业。2013年光明农批市场发生重大火灾事故,16人死亡、5人受伤,原来其“消防设施以及管理均处于空白状态”。
“电梯吞人”的悲剧,也在深圳上演过,有的甚至惊动全国。2010年6月,东部华侨城大侠谷“太空迷航”项目发生安全事故,造成6人死亡,10人受伤。2013年5月,长虹大厦一部电梯下行时突发故障,24岁的护士王芳被梯门夹住头和腿,不幸身亡。2015年10月,一位4岁男童在宝安区京基百纳商场自动扶梯底部,左脚大拇趾不慎进入电梯夹缝,趾骨被夹断。
特种设备安全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牵动着人们紧绷的神经,要求改革安全监管方式的呼声也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急迫。消防设施、高层电梯、特种设备等,自身携带的高温、高压、高速“黑洞”性格,若不及时发现,就会伺机发动攻击。
据统计,截至2014年上半年,全市特种设备已突破20万。其中电梯118737台,占全市特种设备近60%,居全国大中城市第三位。而在诸多导致电梯安全事故的因素中,保养和使用问题高达60%。尤其是特区初建时所使用电梯,长年保养和维修不到位,成为影响市民生活最紧要的安全隐患。
两个60%,促使深圳向特种设备安全隐患发起地毯式排查,书记市长亲临一线。气瓶充装、电梯维保、容易造成群死群伤的承压设备和大型游乐设施进行等特种设备大型娱乐设施,全面接受检查和体检,强化监管,防微杜渐。
2016年1月1日起,国内首部具有法规约束力的特种设备记分监管办法在深圳出台,以一年为周期,对深圳电梯维保单位26种违法违规进行记分,根据记分情况分五类实施监管,记分累积达一定分值将面临暂停新业务、增加抽查比例等行政措施约束,并记分信息将纳入深圳信用网向社会公示。
近年来,所有涉及公共设施安全的话题中,电梯名列前茅。国家质检总局的统计显示,2015年全国发生电梯事故58起,死亡46人。
深圳市市场监管局特种设备处副处长曹必刚说,新的特种设备监管办法,将切实解决“劣币驱逐良币”的不利局面和“低价中标”模式,通过市场法则建立电梯维保单位退出机制,,让“一次违规、处处受限”不再是一句空洞口号。
整容“二线关”
暴雨天的深圳有些尴尬,那么不下雨的时候呢?道路通畅、交通方便吗?
“二线关”,深圳人可能郁闷地会吐出这三个字。接着抱怨节假日到东部看海往往变成“看人”,时间都花到拥堵途中了。
原深圳二线关是从1983年12月启用的,全长84.6公里,除了检查进出特区的货物、打击走私活动外,还承担对往来人员检查,防止偷渡行为,曾为特区安宁做出卓越贡献。
2010年深圳经济特区范围扩大到全市后,给“二线关”整容的呼声不断。巡逻道变成了绿道,而关口却巍然不动。加上机动车保有量随之翻倍,从2010年的165万辆猛增到2015年的320万辆,“二线关”渐成出行的障碍,严重影响城市综合环境和特区一体化进程。
一个梅林关,就足以引起天怒人怨。平时只需15分钟的车程就能抵达市区,但每逢上下班高峰,则需要一小时才能通过关口。“英雄难过梅林关”,成为深圳人苦涩的自嘲。
拆除“二线关”从而舒缓交通,市民呼吁多年,但似乎没人动得了。
到了2015年6月9日,转机来了,市民的眼睛睁大了:15个关口的车检通道拆除工程全面展开,并联作业,协同推进。市委筹委会提出,“要把二线关口交通改善工程办实办好办出水平。”
整容“二线关”,启动了深圳交通整治的序幕。6月初的深圳市人代会上,代表吁请政府关注东部盐田区民众的心声,让已搁置了8年的8号地铁线尽快开工。深圳是“滨海城市”,但市民到东部海岸看海却成心病。看海成了“看人”,出行释压成了处心积虑。
市委书记马兴瑞当即回应,我会盯住这件事情,争取把8号线抓紧干起来。半年后,地铁8号线一期果然开工。
2016年召开的深圳市六届人大二次会议上,马兴瑞再次坦言,交通问题不解决,深圳东进战略就是一句空话,并承诺“这事由我亲自来推动。”
他看到的除了解决市民出行难外,还看到对经济发展的影响。解决了交通问题,无论是发展信息产业、生物医药产业,还是新能源产业,都大有前景。
击痛点,攻难点,打通“断头路”,舒展“梗阻肠”……深圳在公共交通上不仅办大事、破瓶颈,同样也在务小节,修细枝,力求给整个城市交通舒筋活血,给市民工作生活带来便利。
“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当城市发展起来以后,交通拥堵往往成为“时间”和“效率”的敌人。深圳永丰源陶瓷集团公司董事长刘权辉说,交通通畅了,出行速度加快,企业发展就会提速,经济增长就更加精力充沛。“市委市政府算的是大帐,突破交通瓶颈,就是在为高质量的经济增长开道。”
猛击“违建毒瘤”
进入新世纪不久,深圳已经面临“四个难以为继”,位居第一的就是“土地、空间难以为继”。但谁能想到,深圳特区内近乎一半的建筑是违法建筑物。
官方统计显示,截至2014年底,深圳市违法建筑37.30万栋、面积4.28亿平方米。深圳市全部建筑8亿余平方米,一半以上的建筑是违法建筑。而最近5年,全市新增建设用地47.03平方公里,新增违法建设用地10.33平方公里。
历届政府对违建一直采取坚决打击态势,并且创新卫片执法、数字监察机制和共同责任考核等一套体制机制,完善了一批法规制度,清理、拆除、没收了7811.55万平方米违建,但违建增加的势头尚没有根本扭转。仅2014年,就建了600多万平米的违法建筑。
违建不仅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障碍,而且是严重的安全隐患。居住在违建内的人口约737.87万,占全市总人口的56%。消防设施缺乏,电线网线乱布,物业管理混乱,建筑达不到标准,违建于是被看作是城市发展最大的“毒瘤”,是市民心中难以排遣的“痛”。
2015年光明滑坡事故,受损建筑中大量是违建,超过50名失踪者居住在违建中;2013年光明荣健农批市场火灾,最先出事的也是违建;历次大火,几乎都有违建的影子,给居民带来生命财产损失。
“要揭自己的短,揭自己的伤疤”。市委领导坚决地说,既然是“毒瘤”,就“一定要横下一条心,坚定不移攻坚突破。”
从去年下半年起,深圳展开全面控停违建专项行动,对全市16宗违法建筑开展集中拆除。与此同时,被称作深圳市“史上查违最严”的党政主要领导考核政策公布,凡是“月均新增违法建筑面积”不达标者,党政主要领导停职检查,分管领导责令辞职,履职不到位的规划土地监察部门领导免职,并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2016年1月,深圳再掀拆违大行动,10天时间内清拆10余万平方米违建。
深圳市委市政府强力出动,绝不允许违法建筑在深圳得到纵容,绝不允许违法建筑这个毒瘤越长越大。“违法建设不仅不能增长,而且必须负增长,必须从根子上解决违建问题。”全市大部分区域违建形势,今年要实现根本性好转。
与“死查”并行的是“疏导”,“农地”入市改革深化,范围进一步扩大,这将疏导原村民和市民大兴合法的建设行为。历史违建综合治理同步进行,确权一批,消化一批,拆除(没收)一批。这场攻坚的硬仗,对于发展空间已经触底的深圳来说,无疑将释放更多的建设用地,给市民和来深建设者营造更安全、更舒坦的创新创业家园。
不能忽略的还有,查违旨在夯实正义社会的地基。如果容忍违建,“违法得利,守法吃亏”就会大行其道,何谈公平正义?何谈建设一流法治城市?
检修“理政思维”
如果说2015年在深圳特区发展史上是一个检修期、转折点,那么2016年则是攻坚克难、培厚“地基”的大修期,快速解除“成长的烦恼”,大力治愈“发展的阵痛”,为特区发展的下半场——建设“国际化创新型城市”养精蓄锐。
强化城市安全,聚焦城市管理治理,深圳用一系列的实事实干,为中国探索从“体量优势”转向“质量优势”的变革路径,走出动力衰退、环境恶化、安全风险增大、发展地基晃动的“亚健康”状态。
深圳“检修”的,还包括改变城市管理者的“思维老化”。一些官员信奉“老框框,老套路”,盛名之下,志得意满,以“差不多、过得去”的粗放思维应付现代城市必须的精细化治理,以“光说不练、做而不实”的漂浮作风应对民众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
市委明确提出,“当官如果不直面问题,不为老百姓、不为城市发展干点实事、好事,而是按部就班,拖拖拉拉,那就是不作为,会招来老百姓的骂声。”于是,“五破五立”呼之即出,“马上就办、真抓实干、办就办成、滴水穿石”的治市理政新风尚快速铺展。
领导干部的施政作风总体上有了明显提升,局级干部尤其突出,善于发现问题,主动作为。深圳今年继续强化作风建设攻坚战、持久战,重点医治“四症”——传统思维的“依赖症”、干事创业的“疲沓症”、推进落实的“梗阻症”和履职用权的“任性症”,加大对处级中层干部管理的从严从实,解决不想干事、不敢干事、不会干事的流弊。
在从加快速度变为加快转型的风口上,在从扩张规模变为提高质量的机遇中,在从粗放管理变为精细治理的跃进中,深圳正以历史的担当和时代的责任续写特区敢闯实干新篇章,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
THE END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分享到朋友圈。
请长按上方图片识别二维码
或者搜索newsreading
2016-02-17 23:1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