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次数
|
现在: | |
最近一小时: | |
最近24小时: | |
浏览总量: | |
童话里都是杀人的
Thursday, March 31, 2016 22:03
% of readers think this story is Fact. Add your two cents.
为纪念阿加莎·克里斯蒂诞辰125周年,BBC在2015年推出了一套三集迷你剧《无人生还》,在荧屏上重演了这部阿婆最重要的代表作,之前英美翻拍的其他《无人生还》影视作品都采用了舞台剧中的结局,这部剧集则是第一个采取原著小说结局的英语影视改编版本(舞台剧和小说都出自阿婆的手笔,但结局不一样)。
出版于1939年的《无人生还》无疑是推理文学史上的一座里程碑,其所奠定的“暴风雪山庄模式”成为后世最重要的推理故事叙述模式之一——所有角色麇集在一个封闭环境里,无人能够进出,凶手罪犯也隐藏在角色中,然后抽丝剥茧逐一揭秘,最终真相大白。《无人生还》或许不是第一部采用“暴风雪山庄模式”的推理小说,但绝对是最重要的代表作。
《无人生还》还有一个译名叫“童谣杀人案”,就是指片中反复提及的童谣“十个小兵人”,这首童谣充满了诡异的色彩:“十个小兵人,外出去吃饭;一个被呛死,还剩九个人;九个小兵人,熬夜熬得深;一个睡过头,还剩八个人……这个小兵人,孤单又影只;投缳上了吊,一个也不剩。”剧中的杀人犯正是因循着童谣的内容,把十个来到“兵人岛”的角色逐一杀死。
值得一提的是,《无人生还》的最初版本里,这首童谣是“十个小黑人”,但因为明显的种族歧视,后来在美国出版时改成了“十个印第安人”,不过这一改动很快也变得政治不正确,直到现在改成“十个小兵人”,这才得以在英美的大众文化语境里正常传播。
这首阴森恐怖的童谣,还真不是阿婆杜撰出来的,这可能迥异于一般人对于童谣的想当然认知——貌似童趣盎然的东西,居然富含着大量“儿童不宜”的重口味内容。以“十个小黑人/印第安人/兵人”为例,这首童谣最早于何时何地出现,已很难考稽,大概在1791年左右于伦敦出版的全世界最早的儿歌集《鹅妈妈童谣》里,就有“十个小黑人”的早期版本,学者们普遍认为,儿歌中残忍的表述反映了工业革命时期英国底层劳工阶级的悲惨生活(种族歧视是当时的普遍状况)。
此外,《鹅妈妈童谣》里还有《谁杀死了知更鸟》《三只瞎老鼠》《六便士之歌》《丽琪·波登拿起斧头》等残忍血腥的内容,也曾多次被改编搬上荧幕,其中阿加莎·克里斯蒂自己还根据《六便士之歌》写出了“黑麦奇案”,属于她笔下著名的“马普尔小姐探案系列”中的一部——看来,童谣里描述的残酷谋杀是阿婆进行创作时的重要灵感源泉。
“十个小黑人”在中国也有不同的变体,譬如有首《兔子歌》:“大兔子病了,二兔子瞧,三兔子买药,四兔子熬,五兔子死了,六兔子抬,七兔子挖坑,八兔子埋,九兔子坐在地上哭起来,十兔子问它为什么哭,九兔子说:五兔子一去不回来!”就跟“十个小黑人”有异曲同工之妙,而其中内容斟酌一下,就是一首细思极恐的谋杀之歌,而且在不同的地方还有不同的版本,譬如这首《毛子歌》:“大毛子害病,二毛子医,三毛子买药,四毛子熬,五毛子买板,六毛子钉,七毛子八毛子抬上来,九毛子说,深点埋,莫让大毛子爬起来!”如果对于“兔子”的比喻还不是特别明白,换成“毛子”以后,其中合谋害命的描述几乎就一目了然了。
其实童话/童谣里的暗黑表述是一个普遍现象,譬如妇孺皆知的《格林童话》,其间的原始版本也挺重口味,“小红帽”、“灰姑娘”、“睡美人”等故事都充斥着谋杀、虐杀等内容,当然具体原因是一个复杂的文化史课题,不过应该跟人类文明演进的大致进程相关,总的来说,人类变得越来越文明,童谣/童话也会越来越温情。
【原载《文艺风象》】
相关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