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浏览次数 | |
现在: | |
最近一小时: | |
最近24小时: | |
浏览总量: |
中国央行行长周小川在参加第33届国际货币与金融委员会会议时指出:中国将灵活适度地实施稳健货币政策。我很担心这句话被曲解、误读,但现在看,还是被“恶意利用”了。什么创客视角科技、什么百达翠丽等等一些署名不详的人士撰文说:中国货币政策回归稳健。我的问题是:近两年以来,中国货币政策什么时候脱离过“稳健”轨道?什么时候改变过“稳健”提法?既然没有,何谈“回归稳健货币政策”?
最让人愤懑的是:中国证券公司里拿着百万年薪的“大专家”们,完全没有独立思考能力,而是随声附和这个提法,以至于该说法在当下股票市场上盛行。所谓“货币政策回归稳健”什么意思?我的理解,无非是说中国货币政策改变了“稳健略微偏宽”的取向,而变成“严格中性”或“略偏紧缩”呗。但我们检查最近的货币政策公开市场操作,几乎完全看不到任何“紧缩”迹象。比如,照例周二应当进行的公开市场操作,本周一操作,尽管央行公开市场操作已经变成每天的工作,但周一在到期仅有300亿元的情况下,逆回购1800亿元,这难道是紧缩?显然不是。
不错,正因为我们的专家自己不长脑子,所以中国的经济舆论经常被这样误导。这是最令人愤懑的事情。说也难怪,我们的新闻官政治意识强烈,但真不懂经济,也不可能下功夫研究经济,所以根本无法识别经济言论背后的“险恶用意”。
回到正确的货币政策认知上来。周小川明确指出,中国的货币政策有五个级别:紧缩、适度紧缩、稳健、适度宽松和宽松,现在执行的是稳健。但稳健是一个区间,也有略微偏宽、偏紧和中性。中国的货币政策正是在这样一个“稳健的区间里”操作,而当下基本属于“稳健略微偏宽”的程度。当然还要根据经济的现实状况,灵活适度地操作。这一席话,其实已经把问题说得很明白了。所以,根本不存在所谓“货币政策回归稳健”一说。
我认为,目前中国货币政策基本属于“中性操作”,至于这个过程中什么时候略宽一点,什么时候略紧一点,还是“严格中性”,这个问题我们根本不用去在意,央行总是要在这个“稳健区间”里“灵活适度”操作的。其实,周小川在第33届国际货币与金融委员会会议上所表达的,正是这一政策内涵。绝不应当引起任何歧异,但还是被“恶意利用”。所谓“回归稳健”无非是说:货币政策比过去要“紧”。而股票市场空头也恰恰是“挖空心思”,试图让市场、引导市场产生歧异。
我依然认为,中国现在不宜采取“稳健略微偏紧、哪怕是严格中性”的货币政策。原因:第一,中国经济下行压力并未彻底去除,经济回升的好势头刚露苗头,远还谈不上稳定;第二,在中国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背景下,如何货币政策仅仅是严格中性或稳健略微偏紧,其言外之意是——中国货币政策拒绝配合财政政策,这当然是严重的政策错误。第三,央行货币政策必须配合中国股权融资市场的发育,这是周小川最为强调的重要事项,如果此时货币收紧,中国股权市场发育将被冷冻。
所以我呼吁,中国股市投资者不要被空头势力或恶意势力利用,要坚信中国股权市场发育的一个“新起点”就在眼下,这一点应当毫无疑问。我们当然不排斥股市的“健康调整”,但一定要提高警惕,因为总有人试图利用股市的技术调整需求,使之演变成股灾。另外,我们还看到,最近一段时间6个月以下期限的货币市场利率上升过快,这恐怕也会诱发市场对货币政策收紧的猜测。我认为,“严格中性”的货币政策是利率稳定政策,而绝不是上蹿下跳的政策。这一点请央行注意,必须以史为鉴,不要把稳健货币政策执行成紧缩,那将是对中国经济的摧残。
当然,我们也看到了汇率与利率之间出现了一些“不大符合逻辑的变化”。很好,中国需要“迷踪拳”,但关键是:不管打什么拳,都必须以国内经济健康为主。
2016-04-25 03:0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