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长壮老已,是自然规律,是不可逆的。但如何使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保持健康体魄,延缓衰老,是当今生命科学家们探索的重要课题。诸如“饮食养生”,“药物养生”,“生命在于运动”,“生命在于静止”,“生命生于无为”等等。中国医学关于抗衰老与健康保健等方面,有着丰富的理论和经验,在阐述人的生存寿命,衰老原因,强调摄生养性,倡导防老延年方面,为后世提供了宝贵遗产。笔者不揣浅陋,运用中医学观点,略陈管见,谈点肤浅认识。
1、天年与长寿
人为高级动物,如同自然界的各种生物一样,都有一定的生命期限,叫做寿命,古称天年。那么大自然赋予人类的生命究竟是多少呢?对此历代有不同的认识,这主要与社会因素和自然因素有关。旧社会人们生活低下,科学落后,瘟疫流行,有谓“人生七十古来稀”。现在发达国家人均寿命都超过七十岁。中医学认为人的寿命(天年)为120岁,如《素问·上古天真论》曰:“春秋皆度百年,而动作不衰。”王冰注曰:“度百岁为超过百岁,谓至一百二十岁也”;《尚书》曰:“一百二十岁为寿”;唐《昭明文选》亦谓:“上寿百二十岁”。
祖国医学认为天赋于人类的寿命是120岁的论断,与现代科学的有关论证非常接近,如生物遗传学说认为,人的组织细胞在人的生命过程中,要经过不断地分裂,从胚胎开始,一生中细胞要分裂50次,一次分裂后的细胞生命为880d左右,计2.4年。所以人的天年应为细胞分裂周期与分裂次数之积,即2.4年/次×50次=120岁,以此推算出120岁为人的应享年天年,超过此数为“长寿”,未及此数为“未尽天年”,欲达天年而望长寿,就得注意摄生和保健。
2、动的特点
“生命在于运动”这句话,无论提出者当时是从何种意义下提出,目前众所周知的是把“运动”当作身体活动的代名词。不仅现代体育活动几乎都是躯体肌肉活动的极限性竞赛,连大众化的,为增强体质推广的广播体操以及各种健身操、健美操等,也无一例外地是躯体的活动。可见生命在于“运动”,事实就是躯体的活动。毫无疑问,这种运动与传统养生方法中的“运动”根本不同。古时候较早认识到运动是有益于健康的,《吕氏春秋》说:“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动也,形气亦然。”形气,自然包括形体与精气两个方面。中医养生动形派的创始人华佗,虽然主张“熊颈鸱顾,引挽腰休体,动诸关节,以求难老”。但他认为所以祛病延年,是因为“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使极尔。动摇则谷气得消,血脉流通,病不得生”。可见,尽管动形派是从躯体活动为主要养生方式,但是着眼点不在形态而在精气。在动形派看来,影响生命过程和健康的重要因素,仍然是体内的精气运动。
然而必须看到,躯体的活动毕竟是引起了体内精气的流通,问题在于动形派不仅有效地避免了躯体对内气运动的干拢,而且巧妙地利用了躯体的活动,使其变为促使精气运动的有利因素。其关键正是利用了“静以制动”的原理。动静结合,动中求静,在轻揉、缓慢、均匀的运动中,意识内守,排除杂念,并尽可能地全身放松,从而引导内气运行。必须看到,意识引导内气运行的作用由于配合躯体松慢匀静的活动而变的更易见效,构成所谓“运动”的特点。这里我借用《太极拳谱》的一段描述、来看看古人养生法中“运动”的特点:“打拳以调养血气,……调息绵绵,操固内守,注意玄关,……轻轻运行,默默停止,惟以意思运行。”这种以静为本的养生方法,经现代科学的研究与观察、证明对祛病健身,延年益寿确有良效,主要提高机体有序性。现代生命科学认为,“维持生命活动,就必须努力提高机体的有序程度,有序程度高则生命质量高。”有人观察气功前后心电图,发现心律不齐者变得均匀整齐,有些心脏功能已属异常者,也恢复了正常水平,并把衰老过程扭向相反方向。也有人发现,气功能使大脑皮质各区域的脑电波同步性大为提高,说明细胞的电活动高度有序化。国外有调查表明,运动员不仅不长寿,有许多人的寿命甚至比普通人还要短,而且有人在40~50岁左右就患有心脏病。世界著名老年学家宾佐治教授强调提出:“运动不能使人长寿”。笔者不是有意否定现代体育运动的意义,它已成为人们社会生活的一部分,但从养生角度上讲,动静结合更能有益于身体健康。
3、静的含义
“静”有两个特点,一是放松肌肉;二是意识内守,排除杂念。老子曾一言以蔽之曰:“静为躁君”,即静是动的主宰,从古人长期养生实践来看,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静以制动,尽可能地抑制躯体的活动,使全身肌肉放松,从而减少能耗;二是静以致动,当意识上排除杂念,并产生有规律的循行(周天循行)。即是说,静可以抑制躯体肌肉的活动,也可以引导体内精气的运动。
显然,静在这两种“动”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而且是调谐这两种动的关键。古人认为,单纯的躯体活动并无养生意义,甚至是灾害的来源。《内经》说:“清静则志意治,动则苛疾起”。“成败倚伏生于动,动而不已则(灾)变作矣”。只有体内精气的规律性运行,才是对生命有益的,例如精气的升降出入运动,《内经》认为“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因此,古人养生,追求的便是这种内气的运动。但体内精气运动是受躯体肌肉活动所影响,剧烈的肌肉活动总会引起血脉贲张,呼吸急促,心跳加快,大汗淋漓等精气失控的运动,对养生无益,而当停止躯体肌肉的活动,全身放松时,也就消除了对体内精气运行的干扰,此时意识内守,排除杂念,就能引导内气的运行。古人谓:“固守虚无,以养神气,神行则气行,神住则气住”。通过静才能养神,神是人体生命活动总的外在表现,即精神意识活动。《灵枢·平人绝谷篇》说:“神者,水谷之精气也”。可见停止躯体活动,全身放松,意识内守,排除杂念,引导内气,无一不是在“静”的状态下,这种身心静止,专门调整运气的方法,就是所谓的“静功”,所以气功锻炼首先要求入静,其意义在于此。
4、动静结合
衰老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而动静结合,形神共养对延缓衰老起着重要作用。古人云:“太上养神,其次养形”。生命在于运动,但不能过度,流水虽然不腐,但“洪水则浊,其害亦著”。动静相宜,形劳不倦,动中寓静,静中寓动,才能有益于长寿。养神则保形,其重要方法是思想纯静,心胸坦荡。古人有“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名句。保持心神不被外界事物所扰动,体内阴阳平衡,内环境处于平静状态,减少细胞的激化,细胞分裂周期延缓,体内气血在最低限度变化,代谢缓慢。正如做瑜珈功者,深埋地下数月,不吃不喝,仍可形神尚存,亦所谓龟蛇因代谢缓慢而长寿于其它动物,其理一也。
动以养形,静以养神,动静兼修,形神共养,以期精气相生,神与形俱,乃是摄生之大法,延年之关键。
5、阴阳协调
人能正常地生长,发育,是由于阴阳的相对平衡发展。阳为动,阴为静,阴阳平衡,动静相济,相辅相成。祖国医学在长期医疗保健实践中认识到疾病、衰老与阴阳失调有密切关系。正如《内经》所说:“生之本,本于阴阳”。其中阳气为生命的动力,阳气充足,则生机旺盛,否则折寿损年。故《内经》曰: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不彰。说明衰老及阳气不彰使然;阴气为生化精、气、血、津液的物质基础,与人的生殖、生长、发育、衰老有密切关系。阴阳互根,阴中求阳,阳中求阴,保持阴阳平衡,不能偏胜,偏胜就有偏衰。阳盛则生长太快,生长太快则加快细胞分裂速度,生长太快,衰老亦快,故古人倡“恬淡,少欲”,恬淡为怀,虚怀若谷,以免升发阳。亦不能使阴盛,阴盛则物质过剩。故古人有“淡食,勿厚味”之戒,以减少进人体内过多能量,使机体在低水平状态下平衡发展,延缓细胞分裂的周期,使人逾过天年而长寿。
6、老当益壮
随着年龄时序的增长,五脏六腑,经络气血出现衰退性变化是在所难免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因为人老心先老,要防止消极、低沉思想。绝对不能认为人到中年万事休,或退休就接近死亡。当前国家所规定的退休年龄较早,离天年只是人生的一半,在这漫长的有生之年,不能消极待老,无所事事,或整日闲聊神侃,或沉溺于玩牌桌上,这样不利于健康长寿。我亲眼见到有些人在退休前工作积极,精神焕发。而退休后,暮气沉沉,疾病缠身,苍老体衰。应振作精神,老当益壮,为人类做出应有贡献,这样可达到动静兼修,延年益寿的效果。历史上有很多老年人做出贡献,如商末姜子牙耄耋之年还能扶佐姬氏夺天下,建立起历史上统治时间最长的周王朝;隋唐时代伟大的医药学家孙思邈在百岁之后,除日夜奔波于乡间为苍生救治危厄外,还编著成了医者巨著——《千金翼方》,积极地度过天年,为人类留下了宝贵的医学遗产。
健康长寿,人皆慕之,探索人类健康长寿的奥秒,是目前医学领域的一个重要课题。在这方面,祖国医学积累了丰富的理论与实践,尚有很多发微之言,绳墨之论,有待于我们结合现代医学理论和方法,进一步挖掘、整理、提高,为防老延年开辟新的途径。今后人们一定能掌握养生之道,人人享尽天年,同跻寿域。
(载自《安徽中医临床杂志》2000年增刊,作者系霍山县中医院主任医师张守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