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守福
在治疗妇科疾病时,往往偏重于气血的调治,大多采取理气行气,活血化瘀之法,但有时收效不尽人意。痰瘀同治的理论和实践,由来已久。甘肃汉墓出土的一批医简中,有一个方剂为干当归、芎穷、牡丹皮、漏芦及虻(虻为贝母之别称),是痰瘀同治的典型方。《内经》中四乌鲗骨一芦茹丸,也是痰瘀同治方。以后历代前贤如:元·朱丹溪关于“痰挟瘀血,遂成窠囊”。清·唐容川在《血论证》中提出:“须知痰水之雍,由瘀血使然”。著名医家叶天士强调“痰凝血瘀为病”等至理名言,笔者颇受启迪。在临床实践中运用痰瘀同治的法则,治疗多种妇科疾病,均取得显著效果,现简摘部分病例介绍如下:
一、卵巢囊肿
方XX,女,28岁,婚后四年未孕,月经先后无定期,经量多,且淋沥不尽,下腹部时有隐痛,四肢不温,纳后不馨,在当地医院治疗两月余,未见好转,1991年6月12日来我院求治。刻诊:患者面色皓白,头晕乏力,肌肤欠润泽,下腹部在压痛,左小腹可扪及鸡卵大小硬块,固定不移,小便清长,大便微溏,舌质紫黯,两边有小量瘀点,舌体不胖大,苔略白腻,脉弦细。妇检:子宫大小正常,于子宫两侧触及球形肿物。B超示:双侧卵巢囊肿,患者因怕影响生育,不愿手术,要求中医治疗。根据“湿化则痰除”之理,拟利湿化瘀为治,投以桂枝茯苓丸加味,处方:桂枝15g,茯苓、赤芍、丹皮、桃红、夏枯草、三棱、莪术各25g,苡米仁50g,萹蓄30g,水煎日两服。本方共服45剂,经妇科、B超复查,卵巢囊肿已消失。
按清·唐容川云:“瘀血化水,亦发水肿”。今人论之“脾虚,不能为胃行其津液,于是聚而成湿,停而为痰,留而为饮,甚则积而为水”。故“痰亦水也”。西医宫之囊肿,实乃囊包积液也。按中医分析,无非是“痰聚血瘀”而发为斯症,根据患者脉症分析,故予温阳利湿,活血化瘀之品,药仅45剂,两侧卵巢囊肿息除,并于次年10月顺产一男婴。近年来,笔者运用桂枝茯苓丸加减治疗卵巢囊肿多例,皆取得较好效果。
二、子宫肌瘤
金XX,女,37岁,患者自1991年10月开始月经量多,经期延长,白带增多。4月份出现经来腹痛加剧,伴有尿频、尿急等症,随之出现排尿困难,急来就诊患者呈消瘦面容,萎黄无华,下腹部压痛(),反跳痛(),扪之约茶杯口大凸凹不平的包块,质地较硬,舌暗红苔淡,脉沉涩。经B超检查为子宫肌瘤。患者因惧怕手术,要求中医保守治疗。根据脉证相参,诊为经脉痹阻,痰瘀交结胞宫之症。治拟痰瘀同治,处方:大贝母、海藻、昆布、桂枝各15 g,苡米仁50 g,茯苓、桃红、三棱、莪术、夏枯草各25 g。一剂小效,三剂小便通畅,腹痛缓解,先后共服62剂,诸症息除,B超显示:子宫肌瘤消失。
按现代医学认为:子宫肌瘤多由子宫平滑肌细胞及少量结缔组织构成。发生机理可能与雌激素的水平过高或雌激素的长期刺激有关。而据对痰瘀同病的研究证实,是人体炎性反应,或变态反应,局部血液循环或淋巴循环障碍,体内物质代谢障碍等方面的病理产物。此例患者由于痰滞而血瘀,血瘀则痰滞,形成恶性循环,交结不解最后发于胞宫,形成症积,故投祛瘀涤痰之品,竟获彰彰之效。
三、盆腔炎性包块
戴XX,女,27岁,1992年7月4日就诊。患者患慢性盆腔炎3年余,初起发热,小腹胀痛,月经量少,色紫黯,粘稠,白带多而有腥臭味,舌质红,舌边有少量瘀点,苔黄腻,沉涩,在当地医院给予抗生素治疗一疗程转为低热,体温每日38.4℃,特来邀笔者诊治。妇检:子宫如孕三个月大小,有固定性压痛,双侧附件增厚与子宫粘连,盆腔内触及肿块境界不清。在行B超检查:宫体左下33×30×37mm,其下缘扫见48×31×34mm肿块,诊断为盆腔炎性包块。予以化痰活瘀,消炎破积治疗,处方:夏枯草、香附、大贝母、牡蛎各15 g,制乳液10 g,丹参、三棱、莪术、赤芍、蒲公英、白花蛇舌草各25 g。每日1剂,服药1月,病情好转,自觉腹胀痛减轻,月经量增多,色红,白带腥臭味好转。B超提示:盆腔炎性包块较前缩小。继续用上方加减,服药2个月,症状完全消失,经B超复查和妇检恢复正常。
按盆腔炎性包块,中医归之于“癓积”范畴,病机为湿热淤积,气机受阻,湿聚成痰,气滞血瘀,痰瘀博结,渐成包块。在治疗上着重于化痰祛瘀,兼以清化湿热。据现代医学药理研究报道,多数化痰活血祛瘀药能抗炎消肿及增加血流量,对改善循环,促进瘀阻病变的转化和吸收有一定作用。
四、乳腺小叶增生
李XX,女,32岁,自1990年10月发现右侧乳房有两枚象杏核一样结节,届逢行经前有微痛,初不介意。1991年3月,月经来潮,又与邻居争吵,右侧乳房胀痛,摸之约有一扁长形肿块,肿块上可触及有乒乓球大小结节数个。质地中等,与周围组织分界尚清,可以上下掀动,在医院诊治为乳腺小叶增生。给天冬素片及逍遥丸内服,经2个月治疗,乳房不再胀痛,但肿块仍一如既往。刻诊:患者形体较胖,面白无华,胸闷暖气,心悸失眠,五心烦热,舌质黯红苔薄腻,脉弦紧。拟疏肝和胃,化痰活瘀为治。用二陈汤合血府逐瘀汤化裁。药用:柴胡5 g,制木香、橘叶、陈皮、茯苓、桃红各10 g,甘草3 g,红花10 g,当归、川芎、赤芍各10 g,金瓜荽12 g,川贝母10 g,夏枯草15 g,5剂,胸闷暖气好转,睡眠转佳。前方续服7剂,肿块较前明显缩小。为巩固疗效,继消肿块,用前方蜜丸,嘱服3月,以图根治。
按中医乳癖,即西医的乳腺小叶增长,治疗多以疏肝开郁,调理冲任,然前医以天冬素片、逍遥丸虽也见效,但肿块不见消退,辩证以痰瘀论之,投以化瘀祛痰软坚散结之剂,所以收效甚捷。
妇科疾病多由气血运行不畅,瘀血阻滞,导致脏腑功能失常。水液内停,凝而成痰,痰瘀互结,内而凝滞脏腑,外耳停聚于筋骨皮肉,无所不至。故前贤有“百病多由痰作祟”,“百病生于痰”之说。《血证论》中提出“血积既久,亦能化为痰水”。近代贤哲亦提出:“治痰比化瘀显得更为重要,治痰可直接起到祛除血中异物。”因此,在妇科疾病中,立足于痰瘀互结的病理机制,采取化痰与祛瘀并治的法则,往往能收到出乎意料的效果。
(发表于《1996年六安地区中医年会》,作者系霍山县中医院主任医师张守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