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浏览次数 | |
现在: | |
最近一小时: | |
最近24小时: | |
浏览总量: |
1. 5月份的经济数据显示,中国经济新一轮、更为深刻的“失速”正在进行时。这真是令人心痛的事情。回想这些年,我们中国经济政策实际出了很大的问题,犯了很大的“忌讳”?为什么忌讳?我们总说政策要有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但是在刺激经济总需要方面——这个最需要政策发力的方向上,我们既不稳定,也不连续。每一次经济“失速”出手托一把,然后就是“见好就收”;收了没多久,经济再次“失速”,再托一把,再次“见好就收”。如此循环往复已经很多次了,而致使政策效率急速边际递减,至少要比发达国家快得多。
2. 更大的问题是:我们对中国金融短期化,金融市场拒绝生成资本——这样的关键而根本性地问题,视而不见,甚至认为本该如此。对实体经济与金融结构恶性循环的问题,要么给不出解决方案,要么给出一些所谓改革——长期方案,而经常是短期问题解决不了拖累长期改革,结果是短期利益和长期利益啥都没得到。我们当然要重视供给侧机构改革,但那毕竟是长期的目标。凯恩斯告诉我们:从长期看,我们已经死了。毫无疑问,中国今天经济的问题,是总需求严重不足的问题,是长时间金融、劳动力、土地等成本不断上升的必然后果。
3. 比上述还要严重的问题是:我们学会了自我安慰。比如,国家统计局发言人说到5月份中国经济时指出:5月份国民经济延续了今年以来的平稳运行、稳中有进的态势,积极因素不断积累,但也要看到,国际环境依然复杂严峻,国内结构调整阵痛仍在持续,经济仍存在下行压力。之后,对经济还可以拿出来说说的“亮点”夸夸其谈,而对不可回避的“暗点”轻描谈写。更致命的是:从他们对经济的分析看,充满了“宿命论”的味道,好像当下中国经济存在的恶性现象都是“必然的”,也无须或不可改变的。比如,谈到民间投资增幅大幅回落原因,是因为近年来工业品出厂价格持续下滑,尤其是部分产能过剩行业的企业利润增速可能下降,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投资积极性。这样的原因谁能改变吗?
4. 对于中央提出的“三去一降一补”,也是谈“去”谈得最多,而对于“降”,除了大谈降税,其他避而不谈。还有就是,一谈经济总量不足,总需求不足,立即就用“但是”,而把问题引向“结构正在优化”。什么一、二、三产业的比重,什么第三产业投资占比等等。这有什么意义?难道三大产业比例关系的改变,不是因为第二产业不断退化的结果?第三产业投资增加不是因为其他方向“没有投资机会”所致?难道我们忘记了谁才是“创造财富的主体”?难道中国经济需要在分配财富的模式里打转转?
5. 这到底是怎么了?为什么我们看不到危机意识?而看到竟是如此“歪斜”的言论?习总书记要大家多去学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有谁在学?不学不说,至少我们应当搞清楚三大产业之间的基本关系问题吧。
6. 我们还要自我安慰多久?我很担心。因为,自我安慰的结果是“不用做为”或无所作为。现在的情况是:一说托底中国经济,立即就有人引导我们的用“歪药”——加杠杆;一说杠杆不可持续,就引导你去杠杆;去杠杆让经济“失速”,就再次引导你用更大的杠杆。如此循环往复,结果是什么?而真正解决核心问题的方法:大力发展资本市场,却被推三拖四,用泡沫论予以阻扰。
7. 大家不妨想想。中国经济不能加杠杆,不能扩张债务,同时也不能发展资本市场,不能加大股权融资。这样的经济体还有希望吗?经济动力又从何而来?如此简单的逻辑我们好像被一叶障目。我认为,中国的财政政策得不到货币政策、金融政策的有效配合这是一个重大的问题,也是永远让我无法理解的问题。我认为,中国货币政策不是不独立,而是独立得过火了。什么是独立的货币政策?原始的说法就是“货币政策独立于财政政策之外”,不要被政府推动经济的冲动所驱使。但是,中国把独立货币政策理解为“机构独立”,不受国务院管控。而对于中国货币政策已经远远偏离财政政策视而不见。这不是非常危险吗?
8. 我认为,外国人看得清清楚楚,所以他们打算做空中国。
2016-06-14 05:2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