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浏览次数 | |
现在: | |
最近一小时: | |
最近24小时: | |
浏览总量: |
文/黄鑫亮
《驴得水》,不看话剧的人们可能不免有些陌生,但是又能给人遐想。会不会又是一种类似于驴打滚的小吃?有驴,就有执拗、拧巴、四不像和荒诞,《驴得水》这部改编于同名话剧作品的电影,从片名就能让观众先闻到一股辛辣的味道。前半段看着会让你笑着流泪,而后半段则是啼笑皆非,就像是你看见里池子里新鲜的活鱼,被厨子捞上来以后,你怎么也想不到他会给你做一鱼两吃,先让你尝尝理想主义的鲜味,再让你品品鱼肉里镶嵌进的辛辣,这样有回味的辛辣会让你醍醐灌顶,你吃还是不吃,你看还是不看。
故事发生于民国时期,一群有着教育梦想的大学老师齐聚于偏远山区,他们想创建一所小学校,践行自己的教育理念。民国的大学老师是稀缺人群、高知,放弃城市里优渥的薪资,选择来到山区本就表示了他们的理想主义。他们遇到的第一大问题就是缺水,瞒报了一个教英语的“吕得水”老师向教育局申领一份薪资,吕得水就是那一头驴的名字,本来是帮着驮水驴成了外语老师,这就给全片打下了荒诞和讽刺的基调。荒诞就像是雨后春笋,生长速度奇快甚至能戳破坚硬的底线水泥,教育局要派特派员视察,为了瞒住这弥天大谎,老师们将一位文盲小铜匠速成培训成吕得水英语老师,这个学校里老师们的人性千疮百孔的暴露出来。
从电影镜头叙事语言来说,《驴得水》沿用了话剧里面的方式,据导演刘露说,他们提前一个月到北京做了类似于话剧的排练,寻觅过渡到电影的一种方式,导演的方式结合了话剧的导演方式进行。从艺术的层次来说,话剧是要高于电影和电视剧的,而话剧演员的声台形表的基本素养最为深厚,从《驴得水》里演员们的台词的抑扬顿挫、铿锵有力就能看出,唯一给他们的挑战是去理解镜头,以及掌握电影的节奏感。
这个小学里的每一科老师构成了一副群像,就像是教导主任兼历史老师裴魁山信誓旦旦说得那样要医治农民的四个痼疾:贫、愚、弱、私,这些病小铜匠有,但是这些老师们又何尝没有,这些痼疾深植于几千年历史里的每一个小人物和大人物的身体里,甚至融入了他们的肌肉和血液里,这些老师们拿出了以为是速效的理想主义抗生素,却没想到能祛除这些的要靠信仰去调养。
理想是伟大的,它是能反驳所有建议的说辞,但凡只要你抬出理想来了,别人再说什么只能显出他的渺小,然而实现理想的路上是不是就能不择手段、丧失良知、丢失底线,不少看似成功的人确实是这样登顶的,这就是我们几千年宣教的大丈夫不拘小节,数学老师张一曼的随性不用计算和统计,听从内心、放荡不羁;只管一响贪欢,不顾他人感受;历史老师就像历史里充斥着的道貌岸然的伪君子,唯利是图;自然科学老师周铁男像是大自然里的初生牛犊,但被权威的老虎教训过之后畏首畏尾;铜匠让我们看见了一个文盲和一个知识分子之间最多只隔了一只驴;校长是忍一时风平浪静的杰出代表,小不忍则乱大谋,用理想来自我安慰;校长女儿是唯一的保持天性的人,驴就是她的朋友,在她看来驴得水与吕得水真没有什么区别。
鸡汤电影大家看多了,那种用合成的鲜味剂勾兑出来的,里面的人物要用池水来洗白,是时候领略《驴得水》这样的池子里的生物们,看《驴得水》如鱼得水的游于人性之池里的大鱼、小鱼和虾米,但这是建立在食物链的法则上,往往人性之池里的鱼胃口大了,他会忘了自己的身材,而想去吞掉比他大好多倍的鱼,这就需要信仰的大网把他罩住。
2016-10-24 17:3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