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浏览次数 | |
现在: | |
最近一小时: | |
最近24小时: | |
浏览总量: |
我认为,中国货币政策必须依据国内经济健康而存在,任何为达成外部平衡而进行的努力不仅无效,而且适得其反。这是历史告诉我们的教训。比如,2005年开始,中国通过紧缩货币,逼迫人民币升值以促进中国的贸易平衡,结果是:中国的贸易负增长,但贸易顺差不降反升(失衡更严重),同时导致中国经济一蹶不振,劳动力成本相对上升,房地产市场摧成巨大泡沫。
所以,当我们看到人民币出现一定幅度的贬值请不要惊慌,这只是对过去人民币升值过度的校正,有利于中国经济走向更加健康的过程。当然,需要防止的是恶意攻击。如果人民币是在恶意攻击之下,无序、无度地贬值,那将是我们不该允许的过程。但当下的贬值过程,只要央行稍加控制,应当还算不上“攻击性贬值”的过程。当然,这也不得不防,“十一期间”我们确实看到香港人民币短期拆借市场利率急速上升,应当说还是有遭受攻击的迹象。好在中国强化了人民币和外汇跨境流动的管理,使得香港人民币利率水平没能传导到国内,保持了国内经济的稳定。我认为,这是非常正确的做法。
现在,人民币兑美元的汇率已经达到6.77附近,距离6.8一步之遥。但我认为,关注6.8没有意义。有人存心设限,什么6.7关键点位,什么人民币6.8铁底,什么外汇储备不能跌破3万亿美元,我认为,这都是试图利用一些无稽之谈制造市场恐慌。这是极其恶劣的做法。我们的媒体人也听风就是雨,什么“6.8铁底”之类的说法不绝于耳。试问:6.8为什么是“铁底”?如果“铁底”破了市场会怎样?所以,中国必须有能力引导舆论,夺得话语权,这是最小成本的做法。
不要让“铁底论”引起市场恐慌。因为,一旦出现市场恐慌,中央银行将会付出巨额外汇储备制止恐慌,很容易使中国的外汇储备将跌破3万亿美元,于是恶意攻击者会从外汇储备过少的角度继续攻击人民币。如果因此而引发更大的“老百姓兑换美元”的“人民战争”,那恶意攻击将宣告成功,极易引发全球投资者对中国经济的怀疑,这将是灾难性的后果。实际上,恶意攻击者已经或正在设置一个“两头堵”的人民币攻击策略,让6.8和3万亿变成“二者必现其一”的陷阱,在消耗战中营造趋势性加速。
问题是:中国中央银行不该迎合这样的口味,不该在货币政策报告当中写下这样一段文字:若频繁降准会大量投放流动性,促使市场利率下行,加上其信号意义较强,容易强化对政策放松的预期,导致本币贬值压力加大,外汇储备下降。我认为,这样的表述很有问题。第一,降准可以向市场释放长期流动性,有利于中国金融市场生成资本,有利于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第二,如果央行认为降准释放流动性过大,完全可以通过发行央票、正回购等方式回收短期流动性,平衡央行资产与负债,这是一种“锁短放长”的操作方式,可以有效扭转中国金融短期化趋势,这不是大好事吗?第三,人民币贬值压力原本就存在,不降准就不贬值吗?更重要的是,这段话是不是反映了央行担心外汇储备减少?这会不会导致恶意势力为人民币“两头堵”策略提供有力的背书?
这不是很奇怪吗?为什么在“提准”过程中,央行可以大规模“锁长放短”地操作,而现在却不愿意方向操作——锁短放长?为什么在“提准”过程中,央行不怕人民币升值,不怕外汇储备增加,而现在不愿意反向操作——降低外汇储备?更重要的是:如果央行基于“锁短放长”的操作而降准这是正确的货币政策选择,同时又担心市场因此而反应过度,那为什么不能通过不断地解释,用语言和行动抑制过度?难道它们就那么不相信市场的理解力?那么不愿意和市场进行有效的沟通?
也许央行认为,降准压低长短利率,短端利率会上翘。我认为这样的认知特别糊涂,长端利率下降,短端利率岂有上浮的道理?当商业银行有了长期、稳定而低价的长期资金来源,它还会高价去拿短期资金吗?那为什么央行不愿意压低市场利率?中央要求“降成本”,难道它不包括降低企业财务成本?我还是那句话:不能因为稳定汇率,促使外部平衡而不惜让国内经济付出过大代价。请中央银行三思。
2016-10-25 03:1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