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浏览次数 | |
现在: | |
最近一小时: | |
最近24小时: | |
浏览总量: |
——日本天天“蒋”【10月30日(星期日)篇】
“就中国满街电线杆,你看发达国家,都埋在地下,街面上哪里看得到电线杆……”说这话的小伙伴,你们的结论下得有点武断喔。走进日本,随处可见的除了樱花树,还有蜘蛛网一样横穿天空的电线,以及“理直气壮”矗立的电线杆。樱花树、电线杆,这两样看上去风马牛不相及的事物,在日本竟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日本国土交通省的统计显示,全国目前共有电线杆约3500万根,与樱花树总数相当。因此,日本也是名副其实的“电线杆大国”。
其实,长期以来日本电线杆林立的景象,让很多外国人咂舌甚至直摇头。相比之下,日本人却很“淡定”,对此不以为然。不过,从现实来看,暴露的电线和乱立的电线杆,已成为有损日本“脸面”的一大污垢,其去留开始成为不得不说的社会性话题。
一是“煞风景”。日本浮世绘名家葛饰北斋笔下的“赤富士”,如今已经成为现实中交错纵横的电线网,被作为当下日本推进“观光立国”战略时的“反面教材”。二是“拦路虎”。电线竿的大量存在,严重阻碍了日本城市交通,让狭窄的道路火上浇油。迄今,东京核心城区里蛮横立在道路正中央的电线杆不在少数。三是防灾隐患。日本地震火灾多发,一旦发生大型灾害,倒塌的电线和电线杆将严重阻碍救援和重建,“阪神淡路大地震”中出现的救援困难情况,便是刻骨铭心的教训之一。
即便如此,日本的“去电线杆化”进程却十分不给力。俗话说人比人气死人。伦敦、巴黎和香港三地的“无电线杆率”已经达到100%,越南的胡志明市也达到了30%,而东京23区仅有可怜的7%,以至于不少东京市民自嘲,同样是国际都市,差别咋就那么大呢?
纵观日本城市的建设历史,“去电线杆化”的改革并不是零基础。早在上世纪初的大正时代,“无电线杆化”就曾一度成为日本城市建设的主流方向,最终却被逆转。目前,日本的电线杆别说减少,总数还在以每年7万根左右的速度增加。日本的“去电线杆”改革迟迟得不到进展,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是历史因素。二战后,日本急于从一片废墟中走出来,经济优先观念深入人心。电线和电线杆大量临时铺设,成为当时经济复苏的重要象征。进入上世纪60、70年代的高速成长时期后,迫于经济发展的需求,电力网络建设供不应求。本是战后的应急做法,慢慢固定了下来,并一直延续至今。“去电线杆”的工作也就不了了之。
二是文化因素。二战后出生的日本人,从小看着林立的电线杆和漫天的电线长大,这种“畸形”市容已经成为他们童年记忆的一部分,也因此视为理所当然。日本社会学家称,对日本人而言,没有了电线和电线杆的天空,反而有一种强烈的“违和感”。对此,去电线杆的“急先锋”——东京都新任知事小池还曾写过一部名为《无电线杆革命》的专著,指出现代日本人患有严重的“电线病”。
三是成本因素。以铺设30米电线为例,如果使用电线杆进行空中铺设,仅需60万日元,而埋设地下则需要300万日元,哪个更划算一目了然。加上近年来日本经济的持续低迷,特别是地方城市大多囊中羞涩,在财政上无力进行改造,更无法说服电力公司增加成本,自掏腰包。
四是效益因素。电线杆广告已经发展为日本流行的广告形式。若在东京23区里打上一份这样的广告,每月仅需2600日元,极有吸引力,且可以充当指路角色,人气不减。此外,根据规定,这些“小广告”收益的一部分还要交付地方政府,积少成多,也是地方财政的重要来源之一。
别看小小的电线杆,对于日本而言,要去掉它还真难!这个曾经的经济发展重要标志,如今却变成城市美化的一个大难题,考验着日本的智慧与能力。
2016-11-01 00:5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