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浏览次数 | |
现在: | |
最近一小时: | |
最近24小时: | |
浏览总量: |
张洪明和刘丹青是海内外对我攻击最疯狂的两个人,近十年来,他们无所不用其极,一方面打压别人,另一方面抬高自己。那么,他们的战果如何呢?是的,他们由此而获得了不少名利,然而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他们的学术地位。
要说刘丹青还是有些见地的,这个人也比较努力,确实做出了一些东西,特别是关于苏州话的描写,是有一定价值的。然而刘没有受过当今任何语言学训练,加上外语不好,不能直接与西方学者交流,也很难吸收理解英语论著,所以关于普通语言学方面基本都是野些路子,很多分析不靠谱。
张洪明则是一个极端,基本上属于空手套白狼,靠着几篇音韵学,到处招摇,似乎语言学就是他做的这些了。迄今为止,张没有任何系统的专著出版。
冯胜利的研究基本上是本末倒置,一直在搞什么韵律句法。他可能摸到了一些语法与音韵的关系方面的东西,但是基本上是误入歧途,往往是似是而非,因果颠倒。
张敏所做所谓,可以用四个字来概括:沽名钓誉。他出过一本书,前一半是翻译,后一半是一篇长论文,但是这本书的介绍之功还是有的。就我所知,张敏在正规刊物上发表的论文只有《当代语言学》一篇。
这四个人的中,除了冯胜利自费在lingcom出了自己的博士论文外,其他几人都无英文著作。我的博士论文于2002年在荷兰的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出版,美国Language有一页介绍,Studies
in Languages有一篇10页书评。这本英语书在西方语言学界已有79次引用;迄今为止,我共有11本学术专著被引用至少50次以上。
《中国引文数据库》只统计论文被引用的情况,不包括专著。刘丹青、张洪明、冯胜利、张敏等都有不少同名同行者,统计起来比较困难,如果他们自己或者其他人能够提供更加精确的数字,我将予以改正。
还应该考虑一种人为干扰的因素。刘丹青等通过自己控制的杂志和权势,拼命拉抬自己,与此同时又疯狂打压对手。他的引用率和学术影响因子会显著提高,我的则被人为降低。
写这些东西主要不是为了发泄个人恩怨或者自我炫耀,而是告诫年轻一代学者走正道,发展自己才是硬道理。
2014-07-17 04:1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