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浏览次数 | |
现在: | |
最近一小时: | |
最近24小时: | |
浏览总量: |
桑巴和二人转
到巴西,不看桑巴等于没来。
桑巴好看么?这个见仁见智,但是你去沈阳乃至去东北,能不看二人转么?我觉得桑巴就是巴西的“二人转”。
从舞台,从气氛,从现场观众的情绪,都让人想到刘老根大舞台。原谅我这东北大叔丰富的联想吧。
“巴西女孩子哪里最好看?”导游在路上先抛出这么个问题,然后自问自答的说“是屁股啦!”确实,这里女孩子丰胸翘臀,身材的确健美,而桑巴演员更是如此,至于面貌(五官),漆眉朗目,也还可以,肤色就不敢恭维了。
演员登台,无论男女都有一副傲人的身材——但肤色却是棕色的,甚至偏黑,而且无光泽。巴西大多数人是葡萄牙、黑人、印第安人等各人种几代混合,这样的肤色也算一种特色。
舞曲响起来,节奏明快。桑巴也是一种“混血舞蹈”——想一下踢踏、黑人舞蹈和印第安人祭祀舞蹈的混合,你大概能明白这种舞蹈的样子。其实,人类的舞蹈最初大多从祭祀而来,或者在劳动(狩猎、农耕)的闲暇宣泄一下情绪。
舞者卖力地表演着,很快大汗淋漓。而当汗水尽情流淌时,那本无光泽的皮肤开始大放光彩。独舞、对舞、群舞。有热情的女孩,有健壮的男孩,有倜傥的大叔……华灯已上,佳酿已呈,来!伴着美酒和着乐曲,舞个痛快!
可是明天呢?这个国家经济依然没有走出困境,制造业的短板很难在短期内解决。想到这一切,欢快的桑巴不知为什么多了一点哀伤的味道。
耶稣山,“OH!MY GOD!”
里约的华人导游很喜欢用“两菜一汤”来形容这里的景致。其中的一道“大菜”就是耶稣山了。
清明即起,里约的空气潮湿而新鲜。很快,大巴按时把团友拉到耶稣山下。此前在入城时已经远眺过壮观的耶稣像,临到山前似乎能感到他的气场。
轨道游览车还没来,等车的途中成都经销商周总竟然和来自英国的一帮球迷热火朝天的聊了起来!听着标准的“川普”与英语“流利”的对话,再看双方脸上洋溢的笑容,真让人感觉:其实人的交流和语言关系不大。更难得的是:周总成功地教会老外用相当标准的“川普”喊出“雄起”二字,而更难得的是:他居然教会老外唱起了江淮之歌!幸亏车来得早,否则我估计这帮英国人非得买上几辆JAC不可,而且保不齐还可能中国提货!
“Oh!My
god!”,我想任何人在耶稣山顶的耶稣像下,都会情不自禁的喊出这句话吧。此山高709米(非海拔),耶稣像高38米,伸展的双臂达28米,仅雕像的头部就高达3.7米,总重量1000吨。在基督徒的眼中,也许耶稣山就是里约,乃至整个巴西的象征。耶稣山本名科尔科瓦多(Corcovado)山,葡萄牙文意为“驼峰”,这座标志性的纪念碑是在1922年巴西举国欢庆独立100周年之际决定建造的,采用了本国著名建筑师席尔瓦·科斯塔的设计方案,由法国波兰裔雕塑师保罗·兰多维斯基制作完成,从雕像建造和安装历时9年,1931年10月12日最终完成。从里约城的每一个角落都可以看到这尊耶稣像,而每一个看到它的人又无不为之震撼,为之赞叹。耶稣俯瞰着山下的芸芸众生——他伸开双臂,仿佛准备拥抱世人,又仿佛要安抚他的信徒。他面对的是里约的富人区,在他的注视下,“为富不仁者”是否为之胆寒?为之羞愧?他背对的是里约的“贫民区”,那些贫民是否会因这庇护而安然,而充满希望?看他的面庞,肃穆安详,像极了一个正在布道的神父——实际上,在上个世纪60-70年代,巴西的有许多神父曾为结束军政府的独裁统治进行过努力,有人甚至为此牺牲了性命。宗教的力量,是可敬的。
此时,阳光明媚,游人们在耶稣像下快乐地拍照留念,市声喧嚣,远眺山下的海湾,波澜不惊,抬头,碧空如洗。
2014-08-02 08:0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