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浏览次数 | |
现在: | |
最近一小时: | |
最近24小时: | |
浏览总量: |
尽管截止今年一季度末,城镇登记失业率只有4.05%,同比和环比均有小幅下降,而且国家统计局此前公布的调查失业率也只有5.1%,但人社部新闻发言人李忠在例行新闻发布会上告诉我们,今年一季度,全国城镇新增就业324万人,同比减少20万人,为近年来少见。据报道,人社部从今年初就已经注意到新增就业逐步减弱的苗头,东北、山西等地新增就业出现了下滑。人社部调研发现,劳动力市场出现了“供需双降”的局面。根据公共就业服务机构上报的数据,一季度进行招聘的企业数以及企业招聘的工人数都出现了下降,有些地区下降的幅度甚至达到了15%。
这真是让人忧心的数据。事实证明,中国那些声名显赫、一言九鼎的经济高参,他们的浅薄、他们的大胆、他们的平庸令人发指。就是去年下半年,他们居然误导领导:经济下滑不要紧,只要就业充分就没问题。此为何等大胆?他们有胆量挑战经济基本规律,认为经济下滑也可以创造出足够的就业;此为何等浅薄?他们竟然看到美联储关注就业指标,而非经济增速,于是就敢把就业和经济增长分开,而完全无视拉动经济增长和拉动就业完全是一回事。
他们的误导,实际导致政策延迟,导致中国经济失速进一步加剧。我稍加统计,打从2010年6月3日,中国经济政策逐渐转变为“积极财政政策和紧缩货币政策”组合的那一刻起,我们就不断在提醒如此政策组合会导致中国经济失速,直至2014年8月21日撰文提问《中国经济会“失速”吗?》,期间一共78次。而最直接的一次是2012年7月12日,我们比较清晰地看到,《中国经济“失速”确认》。
我们现在回顾一下,中国经济的下行压力明显不断加大,是不是2012年中期开始?我们绝不是要显示自己很有预见性,而是痛心。我在整个过程中多次重申,我特别希望我的预言是错误的,特别希望中国经济不要出现“失速”的结果。但无奈,这好像是躲不过的命运,是“市场原教旨主义”和“华盛顿共识”带给我们的必然结果。
一定有人会问:中国经济真得“失速”了吗?你有什么证据?我想说,现在,这个“失速”恐怕已经用不着数据去证明了,而我们可以想见,如果不是政府通过各种手段“托底”,那中国当下的GDP增速该是百分之几?我认为,从2010年到2014年连续4年的紧缩货币政策,已经使中国经济内需弱不禁风。现在的问题是:中国的总需求严重匮乏。而民间企业信贷需求也开始主动性收缩,现在基本处于“依旧换新,降低利率,压缩财务成本”的过程,但进一步扩大投资,扩大贷款的需求已经日渐式微。
更严重的问题是,到目前为止,我们的政策依然显得十分被动,依然受到“市场原教主主义”和“华盛顿共识”的约束。我们说,在中国,经济改革难,而经济理论的改革更难。那些高参明明已经看到美联储不拘一格的做法,而自己却站在原地,不是用浅薄的市场理论批判人家“做错了、无效”,就是把“市场原教旨主义”的大旗举得更高,以显示自己比美国、日本、欧洲更聪明,而不计后果地把中国经济推向“市场经济的乌托邦”,这才是中国经济“失速”最大的推手。
可喜的是,总理已经意识到问题,所以最近一直强调“经济增长与就业”的关系问题。4月14日,李克强主持召开经济形势座谈会。会上,总理再次强调守住“稳增长、保就业、增效益”的基本盘。不过,我们也再次郑重指出:第一,中国经济结构失衡的问题是全球性经济结构失衡的反映,需要努力转变,但必须与发达国家的经济结构调整保持同步,中国单兵突进的结果就是中国经济“失速”,并极有可能陷入危机;第二,货币政策是总量政策、总需求政策,用紧缩货币的政策转变经济结构会导致总需求越发不堪,代价过大,而经济结构转变必须依赖财政政策,所以我们必须转变“货币紧一点有助于经济结构调整”的认知,彻底让货币政策归位,专心致力于经济总量调控;第三,在大力强化股权融资的前提下,“适度扩张”企业信用。
2015-04-27 01:5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