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ofile image
浏览次数

现在:
最近一小时:
最近24小时:
浏览总量:
霍山西山文化及其他
Friday, November 20, 2015 8:55
% of readers think this story is Fact. Add your two cents.
0


霍山西山文化及其他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霍山的文化生态也勃发出一派盎然生机。诗会、笔会、采风、专题调研,一批批省市、甚至全国著名大家相继走进霍山。同时,县域内的文艺社团风生水起,捷报频传,呈现出一种百花齐放、百舸争流的局面。其间,2014年10月注册成立、隶属于霍山文联管理的“霍山西山文化研究会”,一问世便确立了理论联系实际的研究方向,采用了高校与协会合作、总会与分会呼应的联动形式,各种研究活动已悄然铺开,并且在某些方面,已经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收获了较为可观的研究效益。
  从“西山”到“霍山西山”,从“农民文化艺术协会”到“文化研究会”,名称的变换,可以窥见研究会组织者们考虑问题的严密性和志存高远的人文情怀
  据霍山漫水河镇文化馆刘伟介绍,2009年,霍山漫水河镇就有了一个“西山农民文化艺术协会”,曾开展了一系列文化文艺活动。到了2014年,协会更名为“西山文化研究会”,至2015年,又改成了“霍山西山文化研究会”。这样的变化,必然有着一种逻辑因果。
  海南有个“潮音寺”,这座寺庙坐落在素有“海南第一山”的小山上,这座山唤作“东山”,之所以能称作“海南第一”,不是因为它在海南最高,而是因为“东山再起”这个典故。早就知道“东山再起”源自东晋谢安曾隐居的那个东山了,地点在福建省境内的古会稽,大概不会跑到海南去的。但不管怎样,名字叫做“东山“的地方还真不多的,没听说过几个。可与之相比,恐怕在全国各地叫作“西山”的地方就多了。那么,问题来了:“西山文化研究会”里的“西山”,到底属于哪儿的西山呢?这本来看似没什么探讨必要,不就是指霍山西南部那片山区吗?可是前不久,我看到有篇文章这样写道:“六安位于安徽省的西部的六安市号称‘皖西’,乃众所公认自不必说,霍山在六安的正南边,称不上西,因此,西山与霍山无关。”这个观点尽管推理得不怎么严密,但至少说明了一个问题,对“西”方位的确定,一定要明晰准确。
  把我们这个约定俗成的“西山”,简单地作为了“研究会”前面的限制的单一定语,无疑不利于对西山文化研究的传播和发展的。同样的问题还有“西山农民文化艺术”这几个字,在前面用“农民文化艺术”一限制,面就太窄了,很不利于地方性文化研究深层次、高质量地综合开展,与研究会设定的研究宗旨就有了不小的距离。
  从另一个角度看,“西山文化”,也是与现行的行政区划不完全一致的,而是种跨省份县份的文化现象。霍山著名学者张佑氶老先生说的“西山凡划出归新立县份管辖的地盘,只是行政管理上的划分,但西山还是整体的,人际交往还是一如既往,风俗习惯还是西山属性未改,西山文化精神更是凝聚在一起的。”再拿上土市中学为例,在解放前这所学校叫“狮山中学”,学生都是来自西山各地,如果把“西山文化”仅仅定义为老漫水河区几个乡镇,有明显的不足。因为它不符合历史的真实,遮盖了自己的眼量,更少了一种胸怀气度和融容精神,画地为牢般地裹住了自己的脚步和前程。可能正是考虑到这些因素的存在,研究会组织者们已对“霍山西山”的地理概念作了科学的调整,大致定为大别山主峰白马尖周围的一带地区,研究会名称也更改为“霍山西山文化研究会”,这不仅内涵和外延扩大了,而且对做大做强霍山西山文化研究,提供了更为坚实的物质和理念支撑,还表现出研究会的一种高远志向和高度包容的人文情怀。
  从红豆腐小吊酒,到山蛮子话、犟脾性,到西山里的耕读传家、人才辈出,可以看出西山人的善良敦厚的品性和睿智尚文、力求广达的人生追求
  无论是民风民俗、风土人情,方言俚语、特色饮食,还是脾气性格、宗教信仰、精神品质,西山这一区域的居民,都能找到一些同根同源的箱底子里的东西来。有些传承和遗传,是流年岁月所无法割裂的。比如这红豆腐,只有太平畈周围的包括岳西县的老乡才能做出那种赭红璞玉般的模样来,吃着啧啧称奇,辣香爽口;比如这小吊酒,只有霍山漫水河、金寨燕子河的乡邻们才能酿出那种醇厚绵柔来,喝着让人舒爽通畅,醉意婆娑;最叫人感到神奇的是,还有那个奇特的腔调,“西山中心区”的人听到之后,就会感到分外的亲切,一种老乡情愫油然而生。
  比“蛮子话,英山腔”更让人佩服的还是那个称作为“西山精神”层面的东西了,有人把这种精神概括为“质朴坚韧、豁达圆融、善谋敢为、志存高远”。不管其归纳得是不是准确全面,但是“霍山西山人”自己也承认,这片土地上的人确实都很“怪”。千万不能认为这个“怪”就是我们通常所理解的“坏”、或者怪僻、喜欢坑人那种意思,这里的“怪”,就是“厉害”,就是有本事、很精明的意思。当然这种精明是建立在宽厚豁达基础上的精明,而不是一般所说的乖巧。因为在霍山,“西山人”热情好客、宽厚待人也是出了名的。用书面语言归纳“西山人”的特点,就是上面所说的“精神”。据我了解,在“西山”中心地带以外的人,基本上都会同意这种看法的。
  试着用猜想分析的方法,来分析一下霍山西山人之所以能具备这种性格、品质和精神意志的内在因素,这种分析或许能给我们带来更多的启示和教育。
  美国作家欧文说过这句话:环境决定着人们的语言、宗教、修养、习惯、意识形态和行为性质。霍山的西山地区,四周高、中间凹而平坦,最适宜耕种与读书,这也是西山文化得以持续发展的不可缺少的人文环境。据说狮山中学是西山何、肖、杜、万四大家族股份制建立起来的,可见这四大家族对文化、对教育的重视到了何等的程度。而许多人的一大本能或性格之一就是不甘落后。在几千年的岁月里,除了这四大家之外,还有许多蛮夷或客家人,大家伙在这样一个既有融合、又有竞争的环境中,你追我赶,你赶我超,不甘落后,万物竞发,这样一种局面,我认为,可能就是西山文化良好氛围的形成、发展和浓厚的最重要的因素,这是其一。
  其二,应该要算上土市中学功劳了。这所学校在对西山文明的孕育、传播,对西山人文精神的形成等方面,起到了举足轻重的推动作用。这所学校原名“国立狮山中学”,始建于1908年,上土市中学是中国近代最早的国立综合性中学,属于清末新政的“成果”之一,跨越一个多世纪,至今已有一百多年历史。创始人是孙中山先生好友、同盟会会员李晴峰。这里是英山、金寨、霍山三县人才的发祥地。沧桑百年,学校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丰富的历史内涵,为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输送了一批又一批仁人志士、栋梁之材。
  有位在外地多年的“上中”毕业的学子在他的文章中很抒情地写道:“车过了土地岭,清幽黛绿的群山在身后渐渐隐去。任那酒香扑鼻一路,睡美人沉睡依旧,黑石渡清水长流。渐行渐远,思想却愈来愈浓。土地岭仿佛就是那桃花源的入口。”这是西山许多学有所成、事业有了成就的人,回乡探亲再离开家乡时产生的一种特殊感受,而当他第一次离开大别山北面山口之土地岭时的感受又应该是怎样的呢?我猜想应该是震撼:外面的世界原来是如此之广大呀,外面的风景原来是如此之美丽呀!西山固然是好,而在那个小世界外面的大世界,才应该是我们西山人应该去闯荡的广阔天地。可别小看了这个一堵墙似的土地岭,岁岁年年,历朝历代,它或许为浓厚西山文化氛围、为西山文化的沉淀,为西山人发奋努力,闯荡大社会,走向大世界、进而反哺西山,发扬西山文化,发挥出难以想象的激励作用。关于这第三个因素,当然是我一种略带随性的猜想,但霍山西山文化研究事业,却需要有种更加务实的科学态度。
  从理念到认识,从认识到研究,我们应该处理好大和小两者之间的关系,全情地投入到研究活动之中去
  首先应廓清两种思想。一是个人研究与整个研究会研究活动的关系问题。怎样才能把个人研究和整个研究会的活动融合起来呢?霍山西山研究会是个纯粹民间协会,完全凭个人的意愿参加。会员个人的研究选择,完全可以根据个人的志趣决定。霍山数得着老中医之一、省政府特殊津贴享有者的苏启高医师,退休后的研究主项是西山中医药。可是当他看到民间艺术之一的花鼓戏里面的花棍、马杈快要失传的情况后,立马进行了这方面的抢救性研究。这种态度值得赞许。个人研究可根据研究会给出的方向,确立自己的研究课题。这方面最忌眼高手低,小的方面也可以研究出大名堂。白莲岩中心校副校长叶茂盛,这方面就做得很不错。小的方面,他从原料选择配置、制作工艺流程等方面对西山的红豆腐、腌腊肉、小吊酒都进行了研究;大的方面,他还很有创新性地对东淠河与西山文化的联系进行了探讨,颇有见地。二是有些人认为,这种理论性研究与我们社会群众没多大关系。前些天看《环球视线》,特约评论员宋晓军先生,在谈到目前叙利亚形势的一个崭新的转机,美国和俄罗斯都邀请伊朗参与到叙利亚的反恐活动这件事时说,中东的问题,需要中东的人来解决。伊朗是个中东国家,并且是一个与中东恐怖组织打过交道、也有着相当实力的国家,解决中东问题要求伊朗参加进去,无疑是个正确的选择。而我们的西山文化研究,当然也需要我们这些草根研究者融到里面去,只有地地道道西山人,在专家教授们的指导帮助下参与了进来,西山文化研究,才有可能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果。
  是得说一说另一个认识方面的问题了。这种认识,我们大家必须应该清楚明白。我们所从事的霍山西山文化研究究竟有什么意义,究竟与我们的社会生活、与我们的“中国梦”有着怎样的关系呢?要回答这个问题,必须先弄清这样一个问题:我们的这个“霍山西山研究会”,是与时下所说的“小山头”、“小帮派”是八竿子打不着的。这个研究会的目的,是挖掘、整理西山文化遗产,弘扬西山人文精神,进而为我们西山人民,甚至霍山人致富奔小康服务的,是和我们中华民族复兴的“中国梦”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大家尽可以积极地参与进来,全情地投入进去。有句话叫作“先有圈子,后有时代”,如果西山人、霍山人、乃至全国全社会的人民,都有了一种从小事做起、从小地方开始有所作为的无私奉献、追求高尚的精神,那么,我们整个中华民族的“中国梦”,就一定可以如期如愿地实现了。皖西学院姚治中教授已经80多岁了,他为了西山文化研究事业,已经不知多少次到霍山、到上土市,俨然成为了一个“西山人”,我们不是更应该倾尽心力,为这项有意义的地方性文化研究活动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吗?汪德国(本文配图除资料图外均为本报记者流冰摄)

 

2015-11-20 08:52:33

原始网页: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0bfac9d0102wa5q.html

Report abuse

评论

您的评论
Question   Razz  Sad   Evil  Exclaim  Smile  Redface  Biggrin  Surprised  Eek   Confused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eyes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 Green

今日头条
最新故事

Register

Newsletter

Email this story
Share This Story:
Print this story
Email this story
Digg
Reddit
StumbleUpon
Share on Tumblr
GET ALERTS:

If you really want to ban this commenter, please write down the reason:

If you really want to disable all recommended stories, click on OK button. After that, you will be redirect to your options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