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冀鲁豫野战军在刘伯承、邓小平指挥下向大别山挺进
刘邓大军与霍山县民主政府成立
1947年,6月30日,晋翼鲁豫野战军一、二、三、六4个纵队12万4千余人,在刘伯承、邓小平指挥下,渡过黄河,先后摧毁敌人在黄河南岸布置的数道封锁线,取得了鲁西南战役的胜利,打通了通往大别山的通道,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8月27日进入大别山区。
三纵渡过淮河、解放豫南固始县城后,奉命和兄弟部队迅速向皖西、鄂东地区实行战略展开,重建和巩固大别山根据地。纵队党委决定,由副司令员郑国仲率八旅经金家寨直插霍山、岳西。9月3日霍山县城不战而克。9月4日,宣告中共霍山县工作委员会和霍山县民主政府成立。10月初,敌四十六师两个团从六安向霍山扫荡,霍山县民主政府被迫迁到龙井冲。在此敌情严重之时,三纵令七、九两旅回师皖西,集中兵力歼灭入侵之敌。在我军接近霍山时,扫荡霍山的敌四十六师弃城龟缩六安,敌整编八十八师师部及其所属六十二旅则由舒城西进,妄图进犯霍山。10月7日,八旅组织小部队在舒城以西的南官亭附近,对敌殿后部队实施侧击。敌虽受我尾击,仍不顾一切继续向西进犯。此时,三纵主力已到达霍山东北石河附近待机。敌逃入六安东南张家店,被三纵主力包围。经过9日一天激战,敌三次突围未逞,除副师长张世光化装逃跑外,余悉被歼,共毙伤敌900多人,俘敌少将副旅长唐家楫以下官兵4700多人,缴获山炮3门。长短枪数千支。刘邓大军取得了自进大别山以来在无后方条件下,第一次消灭敌一个正规旅以上兵力的重大胜利。
1948年12月初,皖西军区为牵制和歼灭皖西残敌,配合和支援淮海战役,发起战略进攻。军区独立旅于3日凌晨首战攻克霍山县城,俘敌30余人,缴获步枪30多支,电台1部,至此,驻霍山县城之敌全部溃退,县城再度解放。这给盘踞皖西之敌很大威胁,打乱了他们对我大别山包围、清剿的计划。迫敌由进剿转为重点防守,从而,奠定了我军转入战略攻势,夺取全面战略胜利的基础。独立旅攻克霍山县城,曾受到刘伯承、邓小平首长的嘉奖。
[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之由:抗战结束后,共产国际认为国共二党应以长江为界划江而治,共产党统治江北,国民党统治江南,显然一直受共产国际排挤的,时任中国共产党领袖的毛泽东的志向决不在此,他要的是彻底打垮蒋介石,解放全中国。抗战结束刚结束时,共产党的主要根据地仅仅是在黄河以北的部分地区,而不是长江以北,让人不可思议的是天才的毛泽东,竟然在解放军横渡长江的三年前,就开始寻找打过长江占领全中国的策略,他研究了长江沿线地形,最终惊异地发现,大别山地理位置独特,处于武汉和南京的正中间,武汉是当时中国最大的城市,地处中国中心地带,南京是国民党政府的首都,如派遣一支部队控制住大别山,意味着东可取南京,西可取武汉,整个长江中下游地区唾手可得。这一天才的发现,既是改变国共军队力量对比的胜负手,也是一招定乾坤的,蒋介石统治中国的局面也从此进入到土崩瓦解阶段。
挺进:1947年6月30号,刘邓大军12万人马强渡黄河,开进鲁西南,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
正在刘邓大军鏖战鲁西南,捷报连连的时候,毛泽东敏锐地意识到:刘邓大军只有迅速直插大别山地区,直逼南京、武汉,才能全面打乱蒋介石的战略部署。于是,7月23日,毛泽东致电刘邓:“下决心不要后方,以半个月行程,直出大别山。” 29日,毛泽东又亲自起草了一份标有三个”A”字的加急绝密电报:”现陕北情况甚为困难,如陈庚、谢富治及刘伯承、邓小平不能在两个月以内以自己有效行动调动胡宗南军一部”,”陕北不能支持”。
这个时候,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部队经过近一个月的连续作战,已经极度疲劳,而且伤亡较重,亟需休整补充。但刘伯承、邓小平看完标有3个“A”字的电报后,简单商量了一下,马上复电中央——完全服从中央决定,半个月后行动。邓小平明白:三个“A”字是当时中央约定的表示最紧急和极秘密的电报等级。实际上根本不到半月,收到电报后的第9天,也就是 1947年8月7日 的黄昏,刘邓大军的12万人马就在100多里宽的地面上,悄悄的开始了具有历史意义的千里跃进大别山。
这注定是一着险棋。从西鲁南到大别山远隔千里,前有陇海路、黄泛区、沙河、涡河、汝河、淮河等天然障碍,后有蒋介石十几旅的部队穷追不舍,再加上正值酷暑、雨季,河水猛涨,道路泥泞,暑气蒸人,部队本来就疲惫不堪,也没来得及好好休整,现在又要马不停蹄地向南奔驰,真可谓困难重重。
摆在刘邓大军面前的第一到难关,就是号称“死亡区”的黄泛区,“黄泛区”只能隐隐约约的看到一些坍塌的民房屋脊,积水没膝,深处及脐;即使是无水的地方,也尽是些稀烂的胶泥,前脚起,后脚陷,荒无人烟,行军、食宿均十分困难。17日,刘邓大军战胜困难,胜利通过黄泛区。18日,又渡过沙河。20日,部队轻装向汝河进军。
蒋介石曾错误地认为刘伯承、邓小平所部是“北渡不成而南窜”,这时,蒋介石如大梦初醒,惊出一身冷汗,气恼的撤了参谋总长陈诚的职务,亲自兼任参谋总长飞到前线督战。蒋介石调来整编85师经过平汉路南下,驻守在汝河南岸,全力收缴或砸烂汝河上的所有渡船,并且以很猛的火力来阻击刘邓大军。前有阻兵,后有追兵。面对此情此景,刘伯承说,狭路相逢,勇者胜;邓小平说,不惜一切代价,打过去。野战军先头部队打的果然很英勇,他们所有的步枪都按上刺刀,每颗手榴弹都揭开盖,沿途不留一个据点和一个敌人。这样从头天晚上打到第二天下午,也就是说 8月25日 下午,刘邓大军4万多人渡过了汝河。
最后一道险关就是淮河。8月的淮河正值雨季,水情变化无常,刘邓大军缺少渡船,被阻挡在淮河北岸。此时,敌人追并的先头部队已经和刘邓的后卫部队接上了火,形势再次变的紧急起来,刘伯承借着马灯的光亮,手拿竹竿,亲自探测水深。刘邓大军刚刚冒险渡过淮河,追兵就赶到了淮河北岸。不料此时河水突然暴涨。数十万国民党军队只得望河兴叹。经过20多天千里挺进,8月27日,刘邓大军终于走到了大别山。这一消息传到陕北,毛泽东欣喜的说:“我们总算熬出头了,20多年以来,革命战争一直处于防御地位,自刘邓南征后,我们的革命战争,才在历史上第一次转为战略进攻。”
可是,“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11月,蒋介石在南京主持召开“大别山作战检讨会”,设立“华中剿总”,随即,对大别山进行全面围剿,刘邓大军没有后方,缺衣少粮,除自己设法解决饥寒问题外,还要同敌人作战。完成了挺进大别山的任务,象一把利刃插进国民党军的战略纵深。此战共歼敌8500人,其中俘敌4400人,毙伤4100人。此后,经3个月战斗,建立33个县的人民政权,开辟了大别山根据地。邓小平日后说这段经历,“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战略行动,这是毛主席定下的,种种艰难我们都克服了,还是那句老话,叫做合格”。
意义:一是解放战争的转折点。“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是解放战争的一个伟大转折,在这一历史转折关头,中共中央军委以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组成战略突击队,在各解放区军民的策应和后面两路大军的配合下,采取无后方的千里跃进的进攻样式,直捣国民党军统治的大别山区,威胁南京和武汉,为转入全国性的战略进攻奠定了基础。这一创造性的战略决策、独特的战略进攻样式和丰富的作战经验,给毛泽东军事思想增添了新的内容。可以这么说,毛泽东亲自拟写的那份标有三个“A”字的电报,加速例如国民党政权的覆亡,加快了新中国的诞生。二奠定了邓小平在中国现代史上的地位。尽管一代伟人邓小平在此之前做过大量的革命工作,但是真正确立其在中国现代史上历史地位的,首推和刘伯承共同率军挺进大别山的历史壮举。三奠定了大别山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自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以后,大别山就成为中国人民心目中的一座名山,目前大别山已经被国家旅游局确定为为“中国十大红色旅游基地”之一。
刘、邓大军夜间渡过黄河
集结在黄河滩上的刘、邓大军
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之前,刘伯承
司令员在干部大会上作动员讲话
刘邓大军向大别山区的英山县城开进
重要战例之 [张家店大捷]
解放战争时期,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其三纵队在皖西地方武装的配合和群众的支援下,胜利地实施战略部署,沉重地打击盘踞皖西之敌,重建皖西根据地。
张家店位于六安东南六十多里处,居民约二百多户,周围环绕土丘岗岭,地形利守不利攻。敌八十八师师部及其六十二旅進入张家店后,即抢修简易工事,准备据险頑抗,待机突击。
1947年9月9日拂晓,被刘邓大軍三纵队围困的敌人,先以少量兵力分路进行试探性突围,后在猛烈炮火掩护下,用两个营的兵力对我二十团阵地连续三次猛扑,企图打开缺口,但均被我击退。同时,二十六团也打退敌人牵制性反击。前来增援的第四十六师三团,也被我七旅二十一团阻挡在距张家店二十五里的中店一带。下午3時,敌军全力突围,仍未得逞,只得固守待援。
当天下午,三纵主力到达张家店附近,确定晚上发起总攻,速战速决。当即决定九旅从西南两面担任主攻,七旅从北、八旅从东对张家店实施围攻。是日黃昏,在纵队炮火掩护下,经过一个多小時的激烈战斗,即扫清了敌周边据点,逼近前沿阵地。当晚10时,总攻开始,纵队集中炮火,首先催毀了敌司令部,八十八师副师长张世光带十多人抢先逃窜,敌群惊慌失措,陷于混乱。我军勇猛歼敌,敌人整营整营放下武器。到了10日4時,敌八十八师师部及六十二旅被我全部歼灭,共杀伤敌900多人,俘敌少將副旅长唐家楫以下官兵4700多人,缴获炮三门枪支数千件。
這是刘邓大军进入大別山以來,在无后方依托的条件下,首次取得消灭敌人一个正规旅以上兵力的大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