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浏览次数 | |
现在: | |
最近一小时: | |
最近24小时: | |
浏览总量: |
孙策的气度和气节
孙策字伯符,孙坚长子。孙坚死后,基业丢失,孙策经历曲折后投奔袁术,袁术惊奇孙策的品德才能,将孙坚部曲千余人马交还孙策,并长叹道:“假使我有儿子能像他,即令死了,也没有遗憾怨恨。”孙策带领人马前往江东,歼灭了地方军阀严白虎、邹他、钱铜、王晟、刘繇等,终于使江东六郡恢复了正常的社会秩序。
孙策能取得胜利,同他善于用人密切联系,所以《三国志·孙破虏讨逆传》写道:“孙策的为人,和蔼可亲,爱说笑话,善于用人,士民见者,莫不尽心,以至于将为他而死看成快乐的事情。”这不是誉美之词,有事例可以佐证。
击溃刘繇后,刘繇部众作鸟兽逃窜,孙策及时向诸县发布告示说:“刘繇等部众前来投降自首者,概不追究其罪恶,想从军入伍的,一个人来就好了,而且将军户除籍,无须世世代代都服兵役;不愿当兵入伍的,不会勉强。”布告后十多天之间,刘繇部众纷至沓来,一下子获得两万多部队,千余匹战马。
张昭因为不肯为陶谦做事遭到拘捕,被营救出来后到江东避难,被孙策请出担任长史抚军中郎将,“文武之事,一以委昭。”即是说,江东六郡军政财文一应诸事,全部交给张昭处理,孙策做起了甩手掌柜。时间以久,北方士大夫每每写信给张昭,将这边的文治武功一概归之于张昭并加以赞美。在专制社会,此类事情被斥之为弱干强枝,或者称之为大权旁落,很容易招来杀身之祸。张昭收到这样的书信一多,心中十分不安了,不说给孙策,担心暴露后说他藏私;说给孙策吧,很不合适,这是倒持干戈授人以柄的事情。正在进退为难中,孙策知道了,他哈哈大笑道:“当年管仲相齐,这里说的是仲父,那里也说着仲父,而齐桓公却是春秋五霸之鼻祖。今天子布(张昭)有才能,我能放手使用他,他的功名,岂不一概归之于我吗!”这就是孙策的气度,无比恢弘的气度,比起将刘·s·q迫害致死的“红·太·阳”,气度不知要高出多少倍!
孙策是一个很有气节的人物。他的起家得力于袁术的支持,袁术称帝后拉拢孙策,孙策让张紘代笔草书九条理由加以回绝:一,今诸侯割据,理应合天下之力以诛丑类。你不做这种打算,反而想自立为帝取代汉室,这不是海内所想看到的,违背了民心。二,商汤伐桀,武王伐纣是因为夏桀、殷纣罪恶多端令人发指。今幼主汉献帝无有罪恶,只不过年幼一点,受制于强臣之挟持。要夺取无过错的汉献帝位置,不合乎汤武之道。三,董卓虽然狂躁狡猾,也不敢废主自立,但是天下闻说他残暴肆虐,依然要起兵讨伐。今天下纷乱,你意欲公开称帝,不仅无益,适足以取祸。四,皇帝位置不可以随便侵凌,必须有举国民心的拥护和足够的人力物力,还得有一系列祥瑞征兆。现在一个条件都不具备,敢贸然僭越称尊,这没有成功的先例……
事后在给太史慈书信中还解释道:“苟有大故,不得不离。”所谓的大故,亦即违背道义、分裂国家、制造动乱、祸及百姓。孙策没有被报恩思想所束缚,而是将道义原则作为立身处世的最高境界。当很多学者极力赞扬诸葛亮挑起战争进行没有胜利可能的北伐时,唯一的依据就是那句:“感激先帝之殊遇,而欲报之于陛下也。”在这里,道义原则被抛在脑后,只留下报恩二字。有恩的报恩,有冤有仇的又怎么办?当然有冤要伸冤有仇要报仇!如此下去,人类社会就会淹没在相互算计相互仇杀的血泊之中,永无宁日。看来,孙策这位大老粗,要比号称史学家、政治家的那些草包们,高出不知多少倍!
作为尚未成型的军阀,在举国四分五裂条件下,孙策身上当然会涵养出军阀特点。一方面表面服从东汉王朝,每年都会向朝廷贡献方物(地方特产);另一方面,在官渡之战中,正当曹操袁绍厮打得难解难分时,孙策又企图乘机袭取曹操大后方许昌,劫持汉献帝,学习曹操,以取得“挟天子以令诸侯,蓄士马以讨不庭”的政治优势。只是正在准备时,孙策大意地轻骑简出,被仇家许贡蓄养的死士所杀,才使他反叛恶名未能成立。
孙策毕竟是孙策,头脑中一直都有服从东汉王朝的概念。临去世前叫去张昭叮咛说:“若仲谋不任事者,君便自取之。正复不克捷,缓步西归,亦无所虑。”翻译成白话文则是:“假如我弟孙权担不起这副担子,你可以取而代之。假如始终打不开局面,在东南难以立足,那就从容地归降朝廷,不要有顾虑。”
这就是孙策,他的气度和气节,都值得专制社会士大夫学习效法。
2016-09-12 19:1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