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次数 | |
现在: | |
最近一小时: | |
最近24小时: | |
浏览总量: |
走出混沌无人区的导航仪
王守常教授说,西方是二分法,是二元对立,中国是一元论的整体观。根据庞朴发展出来的理论,中国认识论是一分为三,即“扣其两端而执其中”,这个中是“时中”,是分分钟的权变。
“一分为三”——扣其两端而知其中,一下子把儒释道三家的认识论给贯通了!老子道德经、六祖坛经、中庸大学、阳明心学等不朽经典,都透露着儒释道三家归一的认识论!这个整体而又直击当下本真的认识论,给在混沌无人区探索的人们,比如华为、步步高、远景能源等公司,提供了有价值的导航仪。
一种被打开的感觉无比美妙。王阳明的致良知,就是当下一刹那守一,守住本来,把一件事做得惟精惟一,做得没挑儿,这就是那一刹那的致良知;稻盛和夫的“作为人何谓正确”,最重要的也是现场有神灵,答案远远在现场的那个瞬间,就是守住本来,不忘初心,全神贯注出绝活。
每个“时中”的当下,也就是量子力学真空理论中一个分分钟在变化的“挠场”。 那是个旋转的轮,那是个旋转的涡流。太多学者喜欢从理论体系、逻辑上去阐发阳明心学,而离开了阳明心学的当下魂魄,也就离开了事物的本来。
当下的冲击力,总要大于文字的冲击力。文字想要去表现一个快速旋转的能量场,注定不会成功。或许,这是王阳明等先贤,不立文字之所在。
我那天说了很多话,都是因为王守常教授在场才说的。我知道,他是我的老师,我说出我的认识,老师会点评学生。而事后王守常教授在聊天时也说,“今天许多话都是对王育琨说的”。王守常老师的许多段落,都是恰恰好对机。离开了这种潜意识之水的流动,单把一些说法罗列出来,就没有办法有现场的冲击力。灵然的活力会因此而逝去。就在那个当下,我有被打开的感觉。
2016年有机会两次见北京大学楼宇烈教授,他对我的“当下直觉判断力说”,很是欣赏。他说“这是儒释道三家要去的核心地带”。这回又像水一样跟王守常教授对机,我提出“致良知,最重要的是当下的那个出口,那个知行合一在事上磨的目的,那个当下一针刺破天的绝活”!得到了王守常教授的首肯。他认为离开概念逻辑,才可以找到“当下活的致良知”。而且他提出一个“一分为三的整体认识论”,那不亚于“量子力学真空挠场理论”的震撼!感觉太美妙了!
感恩2016年!感恩思维和意识上的一次次惊涛核浪!
——王育琨记
照合影时我最想在王教授膝下的位置
原文|王守常 : 那些照亮当下的传统文化
来源:天地文化书院
2016年9月17-18日,由天地文化基金会主办的【互联网时代与企业升级之道——稻盛和夫经营理念专题研习会】以企业家和文化专家小范围私密研讨的方式召开。本文根据会上王守常教授的部分分享整理而成。这次活动特别感谢三智书院的鼎力支持。
不是一个真理,只是一个道理哲学是什么刚刚大家提到了互联网时代引发大家对马克思和熊彼得的重新关注和思考,主持人文锋也提到一个重要的概念,就是现实社会里我们往往是依赖某种话语去交流,而话语的设定是由一个时代决定的,一个时代里往往最终是由一些比较著名的人物提出的概念。比如刚才王育琨老师提到马克思“我的领地我做主”与“自由者的联合体”,我不知道你们之前的讨论是把马克思称为社会学家呢,还是哲学家?(回答:哲学家)如果是哲学家,那我们就对哲学的概念做了限制。
其实“philosophy”翻译成“哲学”是我们翻的,不是日本人翻的,这个是在明代晚期的时候传教士要在中国传教的时候,他跟一个中国的师爷合编了一本书,这本书的名字叫《英华字典》。但是到了清代,我们闭关锁国了不到100年,那么这个书就传到了日本,所以后来日本的假名里面就用了很多中国的概念。黄邀宪去日本留学时跟西田几多郎去讨论的时候就觉得“philosophy”翻译成“哲学”翻得很好,因为中国哲学里有“哲人其萎”,中国的字也是形声意的表达,“哲”字上面就是一个“折”字,下面是一个嘴,是说关于嘴里面话语道理的争论。西方对“哲学”的定义是爱智慧,而中国“哲学”不是这个概念,中国没有西方文化定义下的那个“哲学”(philosophy)的概念。所以,西方把马克思定义为哲学家,而我要说在中国对哲学的定义下,他就不是哲学家,按照中国的概念他是社会学家。这是第一个概念——关于哲学的定义。
第二个,(中国定义的)哲学不是真理系统,哲学只是个道理。如果我们把哲学当成个真理系统,那我们就要用对错,用西方二元对立的思考方法了,那就是我们在座的从初中高中到大学所学的马列主义原理,就是一分为二的方式思考。一分为二我把它称作是二元对立思考,二元对立思考的价值观念就是对和错,我们从五四之后就是在这样的一个框架里思考的,这是对的,那是错的。那么我现在讲中国智慧的时候,喜欢用一个概念,叫做不是一分为二,而是一分为三。
一分为三这个概念不是我说的,是去年过世的著名学者庞朴说的。不过他说这个话的时候,确实跟我有关系,因为1985年我在新加坡东亚研究所做研究时写了一篇文章叫《中庸考》,我在考的过程中讲,“中庸”不是我们世俗语言说的所谓折中、调和的意思。孔子的说法是中庸是至德(《论语》:“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中庸作为最高的道德,老百姓当然都不知道了。第二个,我说中庸是一种思考问题的方法,我就把所有文献摆出来。后来庞先生看到了我的文章,他说你这篇文章有点意思啊,我说我下了很多功夫的,爬了那么多史料整理出来的,我就是证明了中庸是思考问题的一种方法,证明有德的人才有智慧,他说这个是对的。后来他在文章里就写到了“一分为三”的概念。
说回来,哲学真的不是一个真理系统,不是在跟你讨论对和错的问题。就像明显影响了今天的中国人,影响了稻盛和夫,影响了这个社会的王阳明,习大大自2013年12月到今天的所有讲话,他13次提到王阳明,这个就很有点意思了。王阳明有一句非常著名的话“心外无理,心外无物”——我的心以外没有物,我的心以外没有一个主宰,那我就是天地之主宰,我就是我自己身体的主宰——这个是对还是错呢?过去的话,我们肯定给他贴个标签叫做“主观唯心主义”。为什么?因为我们有两个错误,一个是对西方哲学的理解错误,一个是我们确确实实的受到了苏联联共党史的那个教材的影响。所以苏联有一个很著名的哲学家日丹诺夫,他后来总结说哲学史就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史,唯物主义等于进步,唯心主义等于错误。四十年代我们接受了这个概念,一直到六十年代,到今天,我们还是这个概念,这是唯心主义肯定就是错的,那是唯物主义肯定就是对的。不过现在这个时代就是多元化的时代,我们终于有人承认了王阳明的思想,他是中国哲学出口到国外影响最大的一个人,影响了韩国,影响了日本明治维新时代。
所以,我的最终结论是,哲学不是个真理系统,哲学只是一个道理,所以哲学没有对和错的概念。比如,你只是用你自己的心、你自己生命的实践去思考互联网时代,然后你提出了你的看法,如果你的看法在互联网大数据的时代影响了一片人,那你就是著名的哲学家。
升维与时空转换一分为三“一分为三”是来源于《论语》的一句话——“叩其两端而执中,执中无权,猶执一也”。“叩”意思就是研究问题,“两端”不是我们平面意义上的A端和B端,两端是指性质完全不同的事物。也就是当我们研究完全不同的两个事物的时候,我们要持中。这个“中”也不是我们平时理解的50%的概念,或者“中心”的“中”。《论语》里说过“君子而时中,小人而反中”的道理,把“中”定义为“时中”,“时中”就是说变动的,这里我就不罗列史料和做过程推论了,直接说结论——这个“中”实际上就是“三”。
就是说,当我们研究两个不同事物的时候,要从第三个角度去思考问题,这个“三”也不是我们那个一二三里数学的“三”,因为中国哲学讲的“三”是多的意思。读《老子》就很清楚,“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冲气以为和”。当我们研究两个不同事物的时候,要从第三个角度和更多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这是第一点。
第二点,“执中”不能够无“权”,“权”是变的意思,所以俗语叫“权变”。那为什么要用权变?因为任何的事物都存在于特定的时间和空间之内,而西方的二元思考方式是没有这个概念的,只有中国哲学才会谈到时空的概念。所以我们从五四之后到今天,也快“被骗”了一百年了,“马克思主义放诸四海而皆准”这话不对,马克思没有错,而“马克思主义”就有问题了,“主义”就变成不可置疑了,就是宗教了。所以恩格斯就在马克思墓前说,我们俩的结论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两个人思考问题的过程或许对后人有影响。所以,所有的问题都存在于特定的时空当中,我们必须要从这个角度去思考问题,这就是“权变”。
例如,今天的红绿灯是大数据管理,可是在几年前我们的红绿灯旁边都有一句话叫“宁停三分不抢一秒”,这个交通很复杂,我们宁愿停3分钟也不要抢那1秒钟,抢了可能会被撞死,这句话放在这里就没有问题。换个时空,把它挂在阳光100的工地上,宁停三分不抢一秒,可以吗?不可以!所以,中国是特别强调时空概念的,就是从第三个角度看问题,就不能够没有权变,如果没有“权变”就会“执一”,“执一”就会落在一边去了。这就是我们说的中国的传统是“一分为三”。我们来讲几个故事去说明。
“娶而不告”VS“告而不娶”故事一孟子给我们讲了个故事,古代的圣王舜,他是个大孝子,下面这个故事不是真事了,而是为了辩论这个道理而产生的。说舜是个大孝子,可是他娶个老婆不告诉他父母(娶而不告),大家就讲为什么你是个孝子可是你的终身大事不告诉你父母?他说,我要告,我就不能娶(告而不娶)。两端出来了吧——娶呢,还是不娶呢?如果你在这两端之间思考问题,就会很纠结。那就需要从第三个角度思考,第三个角度就是“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中国孝的概念是尊亲、弗辱、无后三个,而无后是最大的不孝。所以你说是娶还是不娶呢,如果无后是最大的不孝,我当然是娶而不告了,这就是我们说的叩其两端要执中。TIP:古代礼仪,儿女婚事应当由父母操持,儿女自己无权决定。传说舜是后妈,后妈不喜欢他,父亲对后妈言听计从,将他赶出了家门。后来他的父亲、后妈还有后妈生的弟弟象还多次陷害舜,都是差点就要了他的命。在这种情况下,他的爹妈当让不会愿意为他主持操办婚事。是因为尧听说了舜的贤德,经过多方考察,最终决定将女儿嫁给舜。
“男女授受不亲”VS“嫂溺”故事二那“权变”呢,孟子又给我们讲了个故事。中国古代有“男女授受不亲”的概念,就是我不能随便触碰女孩子的手,“男女授受不亲之为大礼”这是最大的一个礼。既然你不能随便触碰一个女孩子,那我问你一个问题,你嫂子落在水里怎么办?“嫂溺”你是救还是不救?救,你就违背了礼,因为你一定是要手牵着手把她给拉出来,可是你不救你就是禽兽!两难就给你摆在这儿,如果你没有“权变”的话,你就会迟疑了,但是他后面说我必定要“援之以手”。因为时空变了,在正常的时空下,我要遵守这个大礼,在特定的时空下我要援之以手。这个地方特别强调了一个概念是需要注意的,就是“权变”和“诡辩”的区别。很多人调侃说中国人特别会权变,但往往那不是权变,而是诡辩。权变是你必须要承认这个原则,如果你原则都不承认了,你就说你灵活处理,那就是诡辩了。
“权变”VS“诡辩”故事三大家都知道,飞机场有个规定就是只能带100毫升以下的液体,超过100毫升的容器你就不能带,要么托运,要么交给安检扔掉。有一次我和一个学生一起出差,她带了一个150毫升瓶装的洗发水,我比较有经验就提醒她要是有超过100毫升我们就进不去了,她跟我说,老师,我这瓶子里的东西没有100毫升了,就剩一点点了,扔了太浪费了。我一想,她说的有道理啊,可是后来安检那里就说这个不能带,只能扔掉。我就跟他说,我来给你讲个权变的事情,我就讲了“男女授受不亲”和“嫂溺”的故事,结果他说,诶,你说得对啊!他就说,这样好不好,你到旁边小卖部花点钱买两罐口香糖,口香糖倒出来另保存,把剩下的洗发水挤到这两个小罐子里,我给你准备干净的塑料袋放好,就可以带了。我说你太聪明了!这就叫权变!这就坚守了原则,也解决了问题。
“政宽则民慢,慢则纠之以猛,猛则残民,残则施之以宽。宽以济猛,猛以济宽,政是以和。”故事四一分为三的“三”还有一种存在方式,也很有意思,跟我们现在的八项规定有关。政策政令太宽了,没有操作的细节,那么你的下属会变得散漫,这是管理者看到的问题。如果下属变得散漫了怎么办?就用严厉来纠正这种散漫的状态。两条我管不住你,我就给你来个八条,八条下面是有很多操作细节的。比如我们北大哲学系的系办公室,原来是40平米左右的一个房间,两个人办公。那天我一去看到锁门了,学生说办公室搬另外一个房间了,我一看只有15平米。我问为什么要搬?他们说纪委调查组要进北大。这两个人管了400多个学生和70多个教员,按照办事频率来说原来的房间可能还不够大,可是他们说不行,按照规定这个必须管,这就是出现“慢则纠之以猛”。可过于严厉的管理就会“残民”,这八条下来中国社会谁都不干活,除了个别地方的政府,其他地方都不干活,不干活不犯错误,干活就犯错误,所以“猛则民残”,伤害了下属的积极性和原创性,到了这个时候就要开始“施之以宽”了,他就要宽泛一些了。今年年底到明年上半年,我估计八条再要这么执行下去企业就要出大问题了,行政机构也会出大问题,所以一定会走到这个“残则施以宽”。这就是在春秋战国的一部文献说的当时管理上出的一些问题。
最后,它告诉我们的是要“以猛济宽”,当你要施行宽泛的原则的时候,一定要有一些严厉的管理成分去及时帮助和支撑这种宽;第二个就是要“以宽济猛”,当你要搞严厉的时候,也要宽泛一下。所以说要“宽猛相济”,这个状态就是“三”的一种存在方式。
下面还有一个特别重要的概念,就是“政是以和”,决定性的是“和”字,这是中国哲学特别重要的一个概念!所以你就知道习大大从2013年讲半天,今年G20终于给“生命共同体”找到了一个哲学根基,就是这个“和”字。2008年奥运会张艺谋要用这个“和”字去表达,我们很反对,为什么?因为这个字要加上说明才可以,不然会带来误解,大家会联想到世俗说的“和为贵”。可是“和为贵”这个中国哲学概念前面还有内容,就是“礼之用,和为贵”,是说先要有职分的,如果没有职分就变成了大家俗话说的和气发财的那种意思,可是中国哲学讲的“和”强调的是多元化、多样性。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故事五关于“和”在春秋战国的时候就有过辩论,孔子主张贵和,墨子主张尚同。先秦诸子这些文章不是给你我写的,而是为了告诉统治者如何治理国家而写的。就在那个时候发生了一个影响非常大的辩论,叫做“和同之辩”,不仅是孔子和墨子之间的辩论,已经变成了春秋时代所有人的大辩论。那时候有“和同之辩”,还有“理欲之辩 ”、“义利之辨”、“王霸之辩”等等,这是个中国哲学辩论的时代,这是奠定所有思维方法和文化的一个黄金时代。这里也有个很有意思的故事——
齐国有一个第四代的国王叫景公,他有一个最好的大臣叫据(梁邱据),俩人的关系非常密切,因为这个家伙会拍马屁,投其所好,所以景公就很喜欢他。第三个出场人物就是齐国的国相晏婴,就是晏子。景公就问晏子,我和我最喜欢的这个大臣之间的关系,是和还是同?晏子回答说,你们俩是同而不是和。景公问什么是同?晏子答,同就是君说是,臣就说是,君说否,臣就说否。景公就问那什么是“和”呢?晏子回答,和就是君说是,臣是可以否定,如果臣说了否,臣不赞同的事,做领导是不是要吸收民众的意见呢,不是,因为你是君,你是主导全局的,要坚持你的主导性,你还说是。
这就变得很有意思了,什么叫“和”什么叫“同”?“和”一定是强调多元化、多样性的,“同”一定是说同质化、一致性的,这个“和同之辩”在中国历史上影响非常大。
你明白“和”“同”不是一个概念,你就能读懂《论语》的一句话“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有他的道德胸怀,所以他喜欢多元化,他最不喜欢别人吹捧他;小人最喜欢别人吹捧他,最不喜欢多样化。
不仅仅是人类社会是这个样子,自然界也是这样的,一定是要多元化、多样性的,就是我们现在说的“生物链”。你看张北防护林就出现了大面积死亡,媒体一报道我就知道为什么,我曾经开车路过那边,因为你从70年代以后种的都是速生杨,就是“同”,只要一棵杨树得了病虫害,其他的迅速传染,如果你是种杂交林,就没事。
所以,最后这场讨论就总结了一句话,“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不同的东西放在一起就会产生新的事物,同质的东西放在一起就他就变二元法则了。这是中国思考最精髓的东西都在这里了。
所以,我们用二分法走到今天,我们必须回去寻找和调整这个思维方式。不能说二分法是错的,只能说二分法是人类的初级阶段。我们今天就像文艺复兴一样,要回去寻找资源,但是回去不是说那些老的最好、旧的最好,不是的。所以,我的观点是,传统不是过去,传统就是当下,我们生活在传统当中。
传统就是世代与世代之间通过几千年积淀下来的一种行为方式,而这种社会的行为方式具有道德的规范力,所以我们就生活在这里。所以我们回到我们的文化传统,可以通过当下身边文化圈很多的导师,我曾说过这些生命是可以带我们回家的先生,前面加个字“大先生”。我们现在喜欢谈稻盛和夫,确实了不得,原因是他把两个企业带向了世界500强。而我们的许嘉璐先生,不要老叫他副委员长,就是先生或者同志最好,往前是汤一介先生,汤先生最早在八几年就明确宣布了他的想法,就是在今天的社会,企业界、学术界还有政府的三方合作,是今天这个社会发展的基础和动力。
谢谢各位!
王守常北京大学教授,中国文化书院院长,三智文化书院院长。著名学者,中国哲学史、思想史与宗教学知名专家。——————————
有效评论————————
@苏彤 老联评语:两端是两仪,阴阳两端之意,执两用中,就是执阴阳两端,至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三三两两,乃国学家最易望文生义之处,盖不通象数理三位一体之故。 一、二、三,不是1、2、3的大写形式。一为阳极,二为阴极,三为阴阳合之太极。故此苏老联以为:中国哲学的妙意是:一分为二,合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归一。也是庞朴先生“一分为三”之正解。庞朴注方以智《东西均》,乃先生晚年大功德!其内容阐发三教融合之无上妙意,开黑格尔辩证法之先声,黑哥们从中庸里抄袭辩证法,三三制思维玩到极致,转身蒙人说中国古代无哲学,钱钟书在《管锥篇》开篇《易有三义》中就损他,解气得很啊!@梁庆欢 以前听过一遍,现再看一遍,实求之不尽![微笑]
@叶舒 很多人都在探寻王阳明三立的妙诀。日本管理者在这方面的领悟很多,似乎比中国学者更务实。比如松下幸之助的素直心和见善则马上办的效率,稻盛和夫的若为人当如何的反问,都对解决困难有强烈的动力。王阳明也经常谈到他的境界能经历风雨而不败,其原理在把握心学精髓。心学根本在无善无恶之心体,有善有恶之心意。深入无而能生有,此无中生有的功夫能生善恶之意念和思路,只要择善而马上办,便是知行合一的功夫了。
@李李 这就是道家的执两用中的理论。
@苏彤 一分为三,即“太极生两仪”,一分阳阴,换了个说法。三非第三方之意,三乃一与二之合体,即阳与阴之合体,故“生万物”,故曰:“冲气以为和”。
@张家乐 中是对二元对立的破除,所以中庸才能执两用中。
@山溪水库甲鱼赶鸭蛋 王兄,王阳明的修为不是衡量芸芸众生尺子。而中若是去两端而取中便成了一个价值判断。 儒释道三家归一是连比喻也打不出来的,只能说是愚痴无闻凡夫的思想判断!三家之真皆未见也。这不是读书、思维所能见。老子弃周是知人之为龙不为犬。而孔子以周为梦。至于释迦,你若见《杂阿含》及南传巜相应阿含》便知释迦之于阿罗汉以何相授。
王守常先生推荐
庞朴先生著作《一分为三》
【天地文化书院】天地文化书院由许嘉璐先生、刘晓光先生和兰春董事长携手多位企业家共同发起。书院期待汇聚一批有理想主义情结、奉献主义精神、倡导中华文化为核心的经营哲学的企业家与中华文化体验与实践的新知识分子,构建一个中华文化当代化实践与传播平台。通过融合东西方文化,探索中华文化复兴之路。书院希望激发企业家对经营哲学的思考与应用,探索中国企业家新时期的新价值观。
天地文化书院建立了两个微信交流群,群内会有不定期的微课堂和其他分享讨论:入群请加群管理员周轩宇微信:zhouxuanyu7
加好友时请注明:读书会/企业家群
——————————
2016-09-22 14:52:04
If you really want to ban this commenter, please write down the reas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