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浏览次数 | |
现在: | |
最近一小时: | |
最近24小时: | |
浏览总量: |
1、 开始是万科,后来是南玻,再后来又是格力。万科依然僵持着,但南玻和格力现在开始相继发酵。曾南作为南玻集团的主要创始人之一,真舍得离开自己为之奋斗了大半辈子的企业?但他的确已经选择了辞职。如果说曾南辞职有年龄的原因,毕竟他已经71岁了,那与南玻同样有着深厚感情的另外6位重要高管——CEO、副总裁、财务总监、执行董事,他们为什么同样选择辞职?从年龄看,这些人可都是50岁左右,年富力强、经验丰富,正是大有作为的年龄。
2、 这到底为什么?没有人告诉公众原因。但作为公众公司,如此之大的人士变动,甚至是关乎公司生死存亡的“主要高管集体辞职”,为什么监管者不要求“如实披露原因”?难道这其中不存在“关乎公司命运”的大事?难道不关乎中小投资者的知情权和合法权益诉求吗?在这样的时刻,中国证监会必须有所作为,必须强行要求南玻集团董事会向公众投资者披露“辞职原因”,因为这其中可能包括公司经营思路的重大变化,包括了中小投资者必须知道的大量“关键信息”。
3、 毫无疑问,南玻A此次7位主要高管、董事会成员的集体辞职,非常自然地让人们想到了2015年2月宝能系连续举牌并控股该公司的事情。这个过程有许多事说不清楚。第一,中国北方工业公司退位第一大股东是自愿行为,还是被迫放弃?第二,南玻9位董事,除3位独董之外,4位董事已经被新股东更换,其余两位则是曾南和CEO吴国斌,小股东始终得不到的关键信息是:新老董事之间是否存在经营方向和思路的差异,而此次曾南和吴国斌等7位主要高管辞职是否与此差异相关?第三,新股东控股南玻的用意是什么?南玻的未来将是怎样的?
4、 这样的疑问同样出现在“万科事件”当中,媒体和公众的视线都紧盯股权变动过程中的热闹,而根本不关心股权变化带来的经营变化。包括监管者和独立董事,这实际是中国股市无视中小股东合法权益的具体表现。
5、 我不是这些公司的股东,但我非常关心中国上市公司最近发生的这些变化。为什么?因为我看到,这是中国“资本新贵”的重要行动。作为金融公司、资本运作者,他们为什么要以动辄数十亿、数百亿的资本去控制一家上市公司?这恐怕绝不是投资这么简单的事情。我担心,这背后有着更为巨大的资本运作动作;我担心,中国的好公司被金融资本当做击鼓传花的工具;我担心,这是金融资本主义在中国快速发育的表现;我担心,中国的实体经济被剁成碎块高价变卖。
6、 万科、格力、南玻,这些都是中国改革开发30年中成长起来的、中国最好的公司,但现在他们正在遭受资本的蹂躏,未来这些实体企业还会是好公司吗?我看,至少现在前路迷茫。不错,我们当然应当尊重市场的选择和资本的意志,但我们是不是该有原则?去看看发达国家,美国金融危机发生后,那些关乎“美国经济系统重要性”的公司,是谁想收购就可以收购吗?显然不是。公司董事会、股东大会自己愿意都不行,美国政府会通过立法限制市场收购行为。反观中国,这方面我们是不是存在政府缺位的问题?
7、 我看,在如何界定正确的、有度的市场行为方向,中国政府确实存在缺位。远的不说,在一家上市公司新老股东交替的关键时点,股票市场的信息披露就存在对中小股东合法权益不负责任的问题。希望中国证监会立即拿出一些具体约束措施,在确保中小股东知情权的同时,也该确保中国股票市场沿着“为实体经济服务”的道路前行,同时对把实体企业当做资本游戏工具的行为加以有效限制。
8、 小的就是美的——这是上世纪80年代美国华尔街上的一句名言。就在这句名言背后是美国“去实业化”的过程,是全球化、市场化、私有化、自由化——金融资本主义时代的开始,在利率极高而实体企业财务成本极高、利润极低而公司股价极低的情况下,大量实体企业被金融财团收购,然后拆解成高资本价值的碎块企业,然后再卖掉,金融资本从中获得超额收益。电影《华尔街》描述的就是那个时代的“黑幕”,垃圾债大王麦克·米尔肯就是那个时代锒铛入狱。
9、 也正是那样一个时代,使得美国经济快速地“空心化”,从而走向金融主导服务社会、消费社会,走向极度的贫富两极分化。说实话,我真担心这样的时代在中国出现。
2016-11-16 03:1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