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浏览次数 | |
现在: | |
最近一小时: | |
最近24小时: | |
浏览总量: |
《血战钢锯岭》观后
○许石林
要不是在朋友圈看到京剧演员凌珂炫票根,还说了这么一段话,我大概也不会去看电影《血战钢锯岭》,他说:“多年不曾看到电影结束后,全场鼓掌的场面啦!结束的那一刻,击中你的心灵!这是一部好电影。”
对于影视戏剧,现在,我基本上只喜欢看戏曲舞台上的武生戏了,一出《挑滑车》,看多少回都不厌。
向来不喜欢看所谓战争大片,当然也不太刻意抵制,就是不特别地追,比如《拯救大兵瑞恩》之类,至今没看,也不觉得比谁少了什么。有什么意思?不就是场面细节,看谁比谁更血乎逼真吗?至于所谓影片携带的美国文化价值,影响不了我。
我喜欢冷兵器那种打斗,一直有学武术的梦想,想像刀劈寇仇、枪挑顽敌的那种痛快劲儿。一部《赛德克·巴莱》看完,受片中打斗感染,壮怀激烈,走到街上,半小时内,就跟几个八零九零后小子发生冲突,居然凭着一把竹扇,把四个小子打趴下并出血了;那年,听说西北发生乱子,不禁望空长叹:若在古代,正我辈投笔从戎,血战疆场之时啊!——“我有心替主爷把贼扫,手中缺少杀人的刀!”
凌珂凭什么让我信任?因为这是一个极不多见的以士夫心肠演戏的人,有一回我们跟他吃完饭步行去大剧院途中,他说起某某的《挑滑车》:高宠久战马乏——凌珂边走边模仿高宠心疼战马,抚摸马脖子的动作。他说他看到这儿,眼泪都下来了。其实,我听他说到这儿,鼻子都差点酸了。所以我看他说《血战钢锯岭》是部好电影,就“腊月的萝卜——冻(动)了芯(心)了。”
那是太平洋战争的后期吧?美国本土没有战火,影片中的美国,主人公多斯的家乡,山清水秀,林木茂密,多斯和他的兄弟玩耍,后来和他的女朋友奔跑爬山——“桃林荡漾着孩子们的笑声,桃花映红了姑娘的脸庞。”
他那参加过一战的父亲,脾气暴躁、古怪倔强又酗酒,脑海中时常想起一战中死去的战友,经常到阵亡烈士墓园去喝酒对着墓碑说话——看到这儿,大概知道这个影片说的是反战,或者是要做对比了。多斯天赋性格使然,不喜欢战争,他相貌帅气,身材高而瘦,与那些彪悍的硬汉糙人士兵迥然不同。美国军队在太平洋与日军作战,年轻的多斯报名参军,他的父母和女朋友开始反对,因为他可以不用去参军,但他却坚持要去。——“自古男儿多薄幸,误人两字是功名。”
多斯参军,却不愿意拿枪,为此受尽凌辱和嘲讽。美国军队尽管严厉,但却谅情通达,居然允许他不拿枪,当卫生兵。部队远征到冲绳岛,与日军决战钢锯岭。多斯的部队去钢锯岭途中,看到一车一车的死尸和伤员运下来,其状惨酷甚矣——“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可怜无定河畔骨,犹是深闺梦里人。”
停泊在太平洋上的美国军舰,猛烈的炮火将钢锯岭炸下去三米多,美国军队一次次冲锋抢夺,却仍然拿不下这个战略高地,日本人像阵地上的老鼠一样,不知道从哪儿就冒出来了。多斯的部队攀上壁立九十度的悬崖,攀上钢锯岭,与日军血战。战斗的细节拍摄得很逼真、血腥。到这儿就不能再剧透了,否则不厚道——“一个个为国家不避吉凶,血成河尸堆山实实惨情。”
……
我看完影片的感觉是:这影片应该让当今那些肤肥骨柔的男孩子们都看看,给他们的普遍萎靡绵弱充点血性。我看许多人说多斯信仰上帝,不杀人,最后还成功了。我不能理解他们说的。这样理解就太迂了。但是,这样的话语,容易赢得当今人普遍的共鸣。这怎么能是凡俗之人理解的反战呢?——“水涌山叠,年少周郎何处也?不觉的灰飞烟灭,可怜黄盖转伤嗟。破曹的樯橹一时绝,鏖兵的江水犹然热,好教我情惨切!这也不是江水,二十年流不尽的英雄血!”
看完电影上厕所,人多排队,看走廊两边各种即将上映的影片广告,什么裤子的、什么谋子的,扭捏造作,搔首弄姿,脑海里油然冒出“弱爆了”三个字。
旁边朋友问:什么感觉?我说:应该至少一个月不看电影。为什么?好不容易给《血战钢锯岭》激起的一腔英雄气,舍不得那么快就像这一泡尿一样撒喽。那你就憋着。正因为任何英雄气,都会自然随岁月消散,所以才要有意珍惜,能多憋会儿就多憋会儿吧——“弟兄怀揣忠义胆,匣里龙泉血未干。”
2016年12月10日
————《桃花扇底看前朝》
2016-12-13 19:2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