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浏览次数 | |
现在: | |
最近一小时: | |
最近24小时: | |
浏览总量: |
对于鸡枞,火哥我是在那年去云南旅行时偶然得来,那个香便在味觉的记忆里生根发芽!
去年夏天关于鸡枞的故事又成了我一辈子深刻的记忆!为了那口鲜,顶着酷暑驱车去川滇之边。为了那口鲜,当天来回奔袭上千公里,兴奋并傻傻的将收购到的价值两千元的鲜鸡枞放在温暖的后备箱中。待半夜回到成都打开后备箱时,那塑料袋中娇贵的鸡枞让我真的傻了眼——一股异味飘过后眼前出现的是无数的高蛋白小生物在已经千疮百孔的鸡枞上跳着舞。那一刻真的可以用万念俱灰来形容!痛痛痛!
今年年初工作室的一个饭局上,当一碗油鸡枞清汤面上桌后,我大聊特聊云南的鸡枞如何多、如何好、如何香和去年如何痛的时候,旁边的天麻兄有点不屑的说了一句:“你何必舍近求远跑云南去买鸡枞啊,凉山州很多县都出鸡枞,特别是会东,很多时候云南人还跑到会东来收鸡枞并带回去卖。等今年夏天我们一起去会东,到时候在那边借个朋友家的柴火灶,把鸡枞油炸了带回来就不会坏了嘛”。天麻是我的发小,这几年一直在凉山和攀西地区做生意,因连干26个直升杯啤酒震惊彝族同胞的壮举而得“天麻”的雅号。天麻此言一出我顿时醍醐灌顶,去年我咋就没想到这点呢?味蕾上的小宇宙爆发了,什么也不能拦阻我,七月我一定要去会东——采鸡枞、买鸡枞、吃鸡枞、炸鸡枞、去把去年舌尖上的鸡枞损失夺回来。
。
7月15号成都是个艳阳高照的日子,蓝天白云一路伴随着我们驰骋在成雅高速上,目标——会东县。
我们此次的目的地——会东县。不知道这样的山里有鸡枞吗?
在会里吃了午饭闲逛一会儿了会里古城后我们于傍晚时分到了会东,热情的曹三哥已经给我们准备了土鸡野菌汤锅招待我们。啃着土鸡烫着鲜菌我们的话题自然落到了油鸡枞上。说到鸡枞饭桌上的当地人个个都是鸡枞的行家,毕竟他们是从小吃着鸡枞长大的,一席话下来我突然有个感触:我妈为啥不把我生在会东啊!呵呵
要想采到鸡枞,最好是头几天下过大雨,尤其是雷雨过后。挖的时候不能用铁器,只能用木棒小心地撬松泥土,再小心地拔出肥嫩的鸡枞,这样不会破坏菌种。每个白蚁窝上生长的鸡枞不能摘干净,要留下一两株作为种子并做好标记待来年还会出产更多的鸡枞。采鸡枞不光要有敏锐的眼力和灵敏的嗅觉,还要靠他们多年采摘的经验。野生鸡枞不仅采摘难,保鲜也很难。新鲜鸡枞菌不沾水的情况下十度以下低温保鲜也最多只能保存2到3日,而且鲜味逐日递减。温度高了几个小时就会长虫或腐烂,难怪去年我买的鸡枞几乎全军覆没哦,我心头又一次揭伤疤般的痛。
会东当地人都爱吃油鸡枞,但外面卖的当地人是信不过的。十斤新鲜野生鸡枞经过挑选、去泥、清洗、手撕、沥水、晾干、油炸后只能炸出两三斤油鸡枞,就打不算人工费成本应该是多少钱一斤?加上人工和合理的利润和包装又应该是多少钱一斤?所以我们都是自家做一些自己吃,自家做的油鸡枞是不会出售的,除非是特别尊贵的客人或至亲才会作为礼物馈赠!我很认同大家的这些话,如果不是为了吃到最纯正的油鸡枞我们又何必劳师动众来这里啊。
第二天一大清早,晨露都还未散去,我们就在朋友们的带领下来到了出产菌子的撒者叶山,体验了一把采菌人的艰辛:脚下湿滑、在没有路的山头眼睛一刻都没离开过地面,蜘蛛网、露水沾满了全身。可就是这样,我们找寻了许久,也许是来晚了,也许是没有经验,一直都找寻无果。
“我采到啦”随着我兴奋的叫喊声,伙伴们全然顾不得脚下的不稳兴奋的奔向我,我小心翼翼的捧起一株来,汗水流淌在满含笑意的脸上,多么的不易啊!
曹三哥说菌子都是成片生长的,或许前面会有更多收获。果然,捷报频传,一会儿工夫各式各样的菌子采了一篮子。这些菌子能被我们采到其实不是运气太好,而是因为这些菌子可能是口感的原因是当地人几乎不吃的菌子,忙活了大半天,鸡枞是当然没采到的。不过,我算是体会到了采菌子可不是件容易的活计。下山的路上,我这么大个人了居然还摔了一跤,手里的菌子全都散落一地,全身沾满了稀泥,那个狼狈啊!
下了山,我们顺路去了市场,在市场里发生的故事我将在花椒集里描述。
油鸡枞的制作需要时间,下了山时间已经晚了,便和朋友约好第二天一早在集市收购鸡枞,刚到会东的时候就听说今年的鸡枞比往年少,价格也高了许多,不知道明天会是怎样。我们下篇继续聊!
火哥新书上架啦!
将火哥的畅销书《本味》带回家
2016-08-07 21:0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