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浏览次数 | |
现在: | |
最近一小时: | |
最近24小时: | |
浏览总量: |
8月3日,周小川在2016年央行分支行行长座谈会上部署了下半年重点工作,在谈到货币政策时周小川指出:要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灵活适度,适时预调微调,增强政策的针对性和有效性。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保持流动性水平合理充裕,实现货币信贷及社会融资规模合理增长。改善和优化融资结构和信贷结构,降低社会融资成本。这是很有新意而且非常清晰的表述,但8月6日公布的二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就变了。
表述变成:将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并保持灵活适度,适时预调微调,增强针对性和有效性,做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的总需求管理,为结构性改革营造中性适度的货币金融环境。更加注重改革创新,寓改革于调控之中,把货币政策调控与深化改革紧密结合起来,更充分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针对金融深化和创新发展,进一步完善调控模式,强化价格型调节和传导机制,疏通货币政策向实体经济的传导渠道,着力解决经济金融运行中的突出问题,提高金融运行效率和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完善宏观审慎政策框架,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新的提法是:第一,“寓改革于调控之中,把货币政策调控与深化改革紧密结合起来”,目的是“更充分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第二,“针对金融深化和创新发展,进一步完善调控模式”,目的是“强化价格型调节和传导机制,疏通货币政策向实体经济的传导渠道,着力解决经济金融运行中的突出问题,提高金融运行效率和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
问题在于,央行要把什么改革和货币政策调控结合,如何“更充分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我认为,大量金融资源配置到“货币投机”方向,这对中国资本定价构成了严重影响。现在,央行只是从银行、债券市场角度看金融资源配置,这样看无效。因为,货币投机的资金最终也必须通过各个渠道进入实体经济,最终套取的也是实体经济利益。
所以,央行更应当站在全局的角度,去看货币投机对资本价格的影响。这恐怕才是有效解决“金融错配”的基础,才可以有效解决货币政策、利率政策传导不畅的问题。但是,央行再用一些“花哨”的言辞掩饰事实真相,依然不承认货币投机的危害性。这是大问题。在以后看来,货币投资属于“金融深化和创新发展”,所以才需要“进一步完善调控模式”,目的是“强化价格型调节和传导机制,疏通货币政策向实体经济的传导渠道,着力解决经济金融运行中的突出问题,提高金融运行效率和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为什么会这样?我认为,这是中国央行依然在坚守“新自由主义、货币主义”理论的结果,但我不敢苟同。
我认为,周小川强调的“改善和优化融资结构和信贷结构,降低社会融资成本”更加贴近中国的实际。许多人关注降准问题。我认为,中国金融问题不是数量问题,而是货币投机爆炸扭曲了中国金融结构、并因为结构畸变而扭曲了中国资本价格的问题。事实告诉我们,中国货币供应量不仅不少,而且偏多,但金融结构的扭曲使得中国市场资金“脱实向虚”,严重推高金融成本和资本价格。这才是最最核心的问题。
我倒是认为,中国央行如果能够真正把“寓改革于调控之中,把货币政策调控与深化改革紧密结合起来”,而将改革的重点放到“抑制货币投机和强化金融市场资本形成”方向,那就真不用降准、降息或继续宽松货币。我认为,这样的改革应当是必须的。因为,中国是实体经济为本的国家,所以中国金融改革当然要着力于“金融为实体经济服务”方向,而我们过去大踏步走向金融资本主义——为金融而金融的改革方向,大规模地推进货币投机、金融空转,那当然是一个严重的错误,现在必须予以修正。
好吧。不管货币政策执行报告的表述如何“花哨”,也不管报告写作人出于怎样的心态,还是请周小川行长把好关,用“改善和优化融资结构和信贷结构”的办法去实现“降低社会融资成本”的目标,这样的提法和做法都是正确的。
2016-08-08 05:2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