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浏览次数 | |
现在: | |
最近一小时: | |
最近24小时: | |
浏览总量: |
吴隐之:廉洁做到极致
做官难免有人巴结,这样说好像树长歪了怪水土?有道是无欲则刚,出污泥而不染。
东晋有这么一位,清廉自守到你难以想象。
吴隐之,东晋山东甄诚人。曾先后任职广州军政一把手(刺史),中书省副手(中书侍郎),财税部一把手(度支尚书),掌管全国文教宗庙礼仪的九卿之首(太常)。在东晋那个乱象丛生的年代,以吴隐之的头衔和实权,绝对有条件贪得盆满钵满。
以下为避免各位看官质疑笔者演绎杜撰,不避繁冗,照史实录,详加罗列,尽量还原一个真实的吴隐之。
“隐之美姿容,善谈论,博涉文史,以儒雅标名。弱冠而介立,有清操,虽日歠菽,不飨非其粟,儋石无储,不取非其道。”
这是《晋书》对吴隐之的总评价。人长得英俊标致(包二奶养小三具天然优势),和善健谈,知识丰富,整体给人以“儒雅”的印象。自成人起他就表现得性子耿直,有清廉的操守,即使每天三顿吃粗粮,也绝不去吃自己不该得到的精米,家无存粮,也绝不要不义之财。
吴隐之少年生活的几个片段:
1 “年十余,丁父忧,每号泣,行人为之流涕。事母孝谨,及其执丧,哀毁过礼。家贫,无人鸣鼓,每至哭临之时,恒有双鹤警叫,及祥练之夕,复有群雁俱集,时人咸以为孝感所至。”
百善孝为先。十多岁的吴隐之为父守丧,常常哭得让路人感动落泪。生前勤谨侍奉寡母,死后哀痛超于常人,虽家贫没法请哀乐鼓手,但感天动地招来鹤雁吊唁。
2 “尝食咸菹,以其味旨,掇而弃之。”食美味如临大敌,早早断了口舌之欲。
3 “与太常韩康伯邻居,康伯母,殷浩之姊,贤明妇人也,每闻隐之哭声,辍餐投箸,为之悲泣。既而谓康伯曰:‘汝若居铨衡,当举如此辈人。’及康伯为吏部尚书,隐之遂阶清级,解褐辅国功曹。”
乖顺好学的孩子谁都喜欢,帮助提携实在是情之所至。韩康伯是东晋简文帝时的人事部长,舅舅殷浩更是有清流美名。吴隐之的入仕,并非自己的投机钻营,而是如康伯母亲那样的善人们的无私助推,得以脱去布衣穿上官服。铨衡,选拔衡量,居铨衡者,掌握人事官吏选用大权。
吴隐之待兄长,义薄云天。“兄坦之为袁真功曹,真败,将及祸,隐之诣桓温,乞代兄命,温矜而释之。”
袁真是吴隐之的同乡,原本是桓温手下的大将,兵败即投靠了敌营,害得吴坦之跟着遭殃。眼看哥哥要被问罪遭斩,毫无干系的吴隐之前往面见桓温,提出愿代兄受过,以自己一命换哥哥活命。
桓温大家都知道,是东晋中后期有名的实权人物。吴隐之舍身救兄,让桓温对他顿时刮目,不仅赦免其兄,又当即召隐之到帐下,授予朝请、尚书郎(皆秘书传唤一类角色)。
这时,另一个大人物也看上了吴隐之,这位叫谢石。谢石是“旧时王谢堂前燕”中的一家——谢家后裔,士族大户,谢安的胞弟,时任卫将军。他点名要吴隐之来做他帐下的主簿。
论身份,吴隐之做了谢石的秘书长,已跻身官僚之列,然而他仍一贫如洗。他“卖狗嫁女”,令人吃惊。
“隐之为奉朝请,谢石请为卫将军主簿。隐之将嫁女,石知其贫素,遣女必当率薄,乃令移厨帐助其经营。使者至,方见婢牵犬卖之,此外萧然无办。”
显然,谢石相中的是吴隐之的清廉,同时对他的甘于清贫不爱浮财坚信不疑。事实果然,吴隐之爱女出嫁,谢石考虑到他贫寒的家境和朴素的习性,担心他把女儿的婚事弄得太寒酸,不惜安排人手,动用厨帐等物资,帮着他操办,等派去的人到吴家,只见他家下人牵着狗去卖,卖掉狗来凑钱给女儿办事,至于其他的锦衣花鞋绣枕缎被,一样嫁妆都没置办。
吴隐之后来升迁做了晋陵(今属江苏常州)太守。
“在郡清俭,妻自负薪。”吴隐之与物欲享受似乎是绝缘的,传记文字截取了一个颇具代表性的画面,贵为郡守,家里烧火用的柴草,都是吴夫人自己去背(那些秘书、勤务员还有其他部下都干吗去了?)
吴隐之的仕途比较顺利,在朝廷干过行政中枢的副职(中书侍郎),干过东宫武将(太子右卫率),干过天子侍从(散骑常侍),干过教育部高官兼最高学府博导以及国家图书编校机构负责人(国子博士兼著作郎)等。到了晋孝武帝时,本打算让他做黄门郎(宫内皇帝侍从),只因为他相貌酷似先帝简文帝而作罢,于是安排他先后任掌管天下刑狱的廷尉,继续图书编校机构大秘的工作,纠察百僚的御史中丞,左卫将军等。
总之一直在皇朝中枢高级职位上流转,位高权重,身份不一般。这样的身份,该适当讲究一些了吧?
“虽居清显,禄赐皆班亲族,冬月无被,尝浣衣,乃披絮,勤苦同於贫庶。”隐之身居高位,俸禄和赏赐之类加起来,收入当不算少,可他从来不用作自己享受,统统分送给老家的亲戚或族人,而自家呢,寒冬腊月连个像样的被子都没有。看这个画面:隐之身穿的棉衣洗了外罩,正在晾晒,突然有公干须出门,他披上棉絮就去了。隐之生活的清苦,与一般贫寒的老百姓,没有什么区别。
当下,要求领导干部要自律,又常常不无善意地提醒:“苍蝇不叮无缝的蛋”。“蛋”而如何做到“无缝”?客观的纪律法规约束是必要的,但更重要的是个人的品质和价值取向。
吴隐之“酌饮贪泉”的故事流传很广,《晋书》里讲得也比较详细,它是体现吴隐之正直品格与清廉作风最生动的一则故事。吴隐之不相信任何人能把他拉下水!故饮贪泉以明志——他用一个特殊的举动,向世人表明在物质金钱诱惑面前,他有金刚不败身。
“广州包带山海,珍异所出,一箧之宝,可资数世。然多瘴疫,人情惮焉,故前后刺史皆多黩货。朝廷欲革岭南之弊,隆安中,以隐之为龙骧将军、广州刺史、假节,领平越中郎将。未至州二十里,地名石门,有水曰贪泉,饮者怀无厌之欲。隐之既至,语其亲人曰:‘不见可欲,使心不乱。越岭丧清,吾知之矣。’乃至泉所,酌而饮之,因赋诗曰:‘古人云此水,一歃怀千金。试使夷齐饮,终当不易心!’”
岭南奇珍异宝很多,据说弄上一小箱子,几辈人花不完。但那个地方属热带雨林,瘴气泛滥,容易致人病死,所以一般人都不愿去广州做官,只有那家里比较拮据的,乐意去——能捞钱呀。多年来这已经成为一种风气,到广州干一段时间的刺史、长吏,返乡时无一不大包小包的。朝廷想革除官员贪贿的不良习气,东晋安皇帝司马德宗点名吴隐之,军政大权全部交给他,又授予尚方宝剑。隐之携家人赴任,走到距广州二十里一个叫石门的山间,见有一眼泉水涌流。当地人讲,此泉名“贪泉”,喝一口会让人产生贪得无厌的念想。吴隐之不禁感慨,贪官敛财居然还有说道,愚弄百姓啊!站在贪泉边,他对家人说:没有这泉水人也存私欲,贪与不贪关键在良知和心志,岭南视贪腐如平常事,我这回是真长见识了。邪气由此而出,必得在此打破,我要饮这贪泉而继续清廉为官,给那些欺瞒天下的贪官们一个响亮的耳光。他喝下了一碗泉水,同时做了一首诗,明其志曰:人都说饮一杯贪泉便生出怀揣千金的欲念,我今天喝下一碗,但清白做人廉洁为官的初心,永不会改变!
拒腐永沾的决心是表了,吴隐之真地能经受住诱惑吗?
1 “及在州,清操愈厉,常食不过菜及干鱼而已,帷帐器服皆付外库,时人颇谓其矫。然亦终始不易。”吴隐之得从一点一滴做起,得从自身做起,而且更谨小慎微,更一尘不染。饮食依然平民化,蔬菜和干鱼;使用的幔帐器物服装,直接交由外库人员去采办,部下和亲属绝不容插手。猛然来这么个清官,人们很有些不适应,甚至怀疑吴隐之在做秀,而隐之不为所动,始终如一。
2 有人试着向他献媚,看看好使不好使。“帐下人进鱼,每剔去骨存肉,隐之觉其意,罚而黜焉。”这位部下给刺史送鱼,常常颇费心思地剔掉鱼骨刺专门留下鱼肉,隐之觉出不对,立马责罚并将其开除公职。
3 “后至自番禺,其妻刘氏齎沉香一斤,隐之见之,遂投於湖亭之水。”及时管束老婆,即使为了治病也绝不能拿人之物。
4 朝廷官方评语(安皇帝诏书):“夫孝行笃于闺门,清节砺乎风霜,实立人之所难,而君子之美致也。……,夫处可欲之地,而能不改其操,饗惟错之富,而家人不易服,革奢务啬,南域改观。”家门之内笃行孝顺之风,清高的节操在风霜中磨砺,一个人做到这一点实在很难,此属于君子的最高境界。吴隐之身处物欲横行贪腐泛滥的地域,清廉操守不改,满眼镂金错彩,家人却仍着布衣,革除奢靡提倡节俭,让南方广大地区风俗气象一新啊。
在广州的后期,吴隐之遭遇了一次战乱,卢循趁桓温之子桓玄弄权之机,起兵作乱岭南,占领广州,隐之的大儿子战死,自己也成了叛军的阶下囚。后经刘裕(晋末将领、相国、南朝宋开国皇帝)斡旋,吴隐之及家人得以回京。
“归舟之日,装无余资。”离开广州时,隐之的行囊一点多于的资财都没有。
“及至,数亩小宅,篱垣仄陋,内外茅屋六间,不容妻子。”到京后,住在几亩地大的一处宅院里,篱笆墙垣逼仄简陋,总共不过六间茅草屋,妻子儿女紧巴巴难容身。
“刘裕赐车牛,更为起宅,固辞。”刘裕赐给他车马牛羊,还要给他建大宅子,吴隐之坚决推辞不要。刘裕恢复了吴隐之的财税部长和太常头衔,而他仍
“以竹篷为屏风,坐无毡席。”用竹篷作屏风,家里坐人的毛毡席垫都没有。
“后迁中领军,清俭不革,每月初得禄,裁留身粮,其余悉分振亲族,家人绩纺以供朝夕。时有困绝,或并日而食,身恒布衣不完,妻子不沾寸禄。”
朝廷的俸禄他仅留出自家口粮,其余全部分赠亲朋好友;身上衣裳由妻女纺麻织布自制;手头拮据,一天的饭菜分两天吃;自个儿穿着带补丁的衣服;妻子儿女不允许沾公家一分一厘便宜。
吴隐之在晋安帝义熙九年(公元414年)去世,没有人知道他的生日是何年何月何日。一辈子,宦海浮沉,食不求精,衣不求丽,居不求奢,视钱财作粪土,清操终生不渝。论廉洁,堪称古今第一人!
2016-11-16 04:2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