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浏览次数 | |
现在: | |
最近一小时: | |
最近24小时: | |
浏览总量: |
1、在刚刚公布的去年第四季度货币政策报告中,我们看到了货币政策执行过程中的一些进步。比如,央行已经不再是只关注“货币总量”,而同时也开始关心货币总量中的“期限结构”问题。同时,多次强调“金融为实体经济服务”的问题,解决金融“脱实向虚”和“以钱炒钱”的问题。但是,有些问题我们还是要提,央行需要进一步改革。
2、比如货币政策执行报告表述,去年“8月下旬和9月中旬,综合考虑经济运行、流动性形势以及市场‘以短搏长’现象较为普遍等情况,在公开市场操作中先后增加了14 天期和28 天期逆回购品种,适当延长央行资金投放期限,引导金融机构提高负债稳定性,并通过公开市场业务一级交易商传导优化货币市场交易期限结构,对于防范资产负债期限错配和流动性风险发挥了积极作用”。
3、央行能这样做只能说“没错”,但绝非“最优”。我认为,商业金融机构之所以“以短搏长”,更重要的原因在于自身的融资成本。一方面是中央政府号召金融机构降低实体经济的融资成本,另一方面是市场当中没有长期稳定而便宜的资金,那怎么办?商业金融机构不得不以最大限度地缩短融资短期,以达到降低自身融资成本的目的。如果使用期限较长的资金,那高昂的融资成本必然侵蚀贷款利润,甚至会出现亏损。所以,当央行拒绝短期融出资金而更多融出14天和28天资金的情况下,商业金融机构非常难受,因为融资成本大幅提高。
4、如果我们认为商业银行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的努力是正确的,那我们只能认为,中央银行没能迎合这一正确的需求。所以,我们必须探究问题的实质。实质是什么?我认为,核心和关键在于:在外汇占款大幅萎缩,基础货币投放严重不足的时候,央行该降准不降准,而以短期的流动性便利替代降准,这本身就是“锁长放短”,是紧缩货币的另类手段,也是造成中国金融市场严重短期化,长期资金价格过高的关键原因。
5、我坚决反对管央行叫“央妈”,因为央行货币调控满足实体经济对长期资本的需求那是它的责任和义务,而商业金融机构之所以喊出“央妈”的称谓,一定是央行缔造了一个非常紧张的货币环境,所以“给点奶就有人叫妈”。如果中国央行以此为傲,那中国还会有“稳健中性”的货币环境吗?请央行自省。
6、还有一个问题让人感觉总是很矛盾。央行一方面把“让市场在金融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当成其推进改革的成就;另一方面,不仅干预资金的结构性流向,而且还必须让自己的利率意愿传导给金融市场和企业融资成本。央行的职责到底是“依从市场”还是“干预市场”?
7、我认为,中央银行的核心作用是要“按照中央的经济意图和经济目标进行市场干预”,比如控制金融市场的总体利率水平,而不是任由货币市场利率无度走高,更不是“因为市场利率走高而提高自己的利率”。现在就有一种说法,说“央行提高MLF的利率是为了迎合市场”,这难道不是“本末倒置”吗?难道是央行没有能力控制市场利率?这样的说法很可怕,也很可笑。为了牵强附会的解决现象,连经济学、货币学基本原理都不顾了。
8、但毋庸置疑,央行(不只限于央行)职责相互矛盾由来已久。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矛盾?我看关键是央行职能存在越位的情况。央行的角色本来是市场的控制者,是市场的对立面,属于“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角色,但实际工作中,又赋予它“推进市场化改革”的职能。我认为,这是矛盾的,而这对矛盾构建了许多金融市场的扭曲,也是中国金融市场近年来出现乱象的关键源头。
9、不是吗?为了“让市场在金融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央行在工作中就难免“金融自由化”倾向,但当金融乱象丛生,不得不管的时候,央行又缺乏监管手段,而不得不靠紧缩货币去“制裁性地”影响金融机构,从而导致整体中国实体经济“加倍受害”。首先,在金融自由化过程中,实体经济不得不承受“期短价高”的劣质金融环境;其次,央行为治理金融乱象——所以泡沫而紧缩货币,实体经济的生存环境进一步恶化。
10、 所以,金融改革不仅需求顶层设计,同时还需要顶层实施。让监管部门永远站在市场的对立面上,更多地依据实体经济需求、依据市场建设的进度去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以及推进金融监管和实施监管职能。现在就很麻烦,央行嘴上说“金融为实体经济服务”、反对“脱实向虚”和“以钱炒钱”,但实际工作中却构建了越来越大的、从银行存款利率到货币市场利率之间的无风险套利空间,促使货币基金、货币套利规模再度膨胀,从而推高实体经济融资成本,恶化中国实体经济金融环境。这之间显然存在巨大矛盾。
2017-02-19 22:3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