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浏览次数 | |
现在: | |
最近一小时: | |
最近24小时: | |
浏览总量: |
让人看到长征(下)
——沈尧伊谈《地球的红飘带》连环画创作:
(接上篇)
感受四:长征的精神。
红军长征是艰苦卓绝、惊心动魄的历程,之所以能取得胜利,最重要是具有一种精神,是那种崇高的理想与坚定的信念使红军经受了血与火、生与死的考验,经受了超越人类生理极限的磨练,尤其在听讲“抢夺泸定桥”的情节时,不禁深深为之动容,有一种力量是可以超越生命的。所以长征不仅是真实的,朴素的,更是崇高的,伟大的。长征的精神所蕴含的忠于理想、矢志不渝的坚定信念,无所畏惧、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顾全大局、紧密团结的革命风格,心系群众、同甘共苦的高尚情操,震撼着我们的心灵,净化着我们的灵魂。
现在四川马耳盖地区的国道附近建了一个长征纪念馆,因为交通方便而建在那里,其实当年长征没有经过那里的。据统计,去纪念馆参观的是外国人多,其中最多的是以色列人。以色列民族是一个受苦受难的民族,大家都知道他们的历史,他们非常注重这个,到中国来就是去这个纪念馆,把它作为在中国的哭墙,诉说他们自己民族的苦难,他们从中国的这样一个伟大的征程里得到了一种精神上的启示和鼓励。这就是一种息息相通吧。所以对于现在的我们,应该要去了解这样的一个事件。我觉得历史不是一个单面体,长征不仅是一个英雄史诗,体现着英勇无畏,革命理想主义的一面,历史是多面的,是立体的,在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反应面,是多个方面组合起来的历史,当你正确的了解了历史,才能真正的理解长征的伟大和它的内涵。所以我很愿意把自己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对长征的研究当中,有很多的事情值得去做,能为后人作一些启示。
感受五:对于历史题材艺术创作的认真态度。
艺术创作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艺术的真实”是建立在作者对生活原型的理解、尊重事实的态度和真挚的情感、精湛的技艺的基础上。对于历史画创作,尤其需要作者实事求是、客观的创作态度和严谨细致、认真的创作方法。沈先生正是以这种“求真求实”的原则严格对待自己的创作,这种精神同样值得我们学习和敬重。
这个创作的过程,我们采取的方式一般是以史料、文字的考证等作为一个基础,对于艺术创作来说,我的看法是结合高度的理性和高度的感性,感情色彩是创作的基础,但是必须有理性的保证,也就是感觉和理解的关系,只有理解了之后才能找到真正的感觉。在表现长征题材的过程中,我把搜集资料的工作和塑造视觉形象的工作联系起来,把理性的东西,就是了解和考证的工作做好。虽然长征只有十张照片,但是我们还是可以寻找和推想当时的相应的情况的。红军有第一、第二、第四以及二十五方面几个不同的队伍,有的来自北方,陕北、西北的,有的来自南方,江西、湘赣的,湖北湖南以及贵州,外在形象都不一样的。说艺术创作要达到什么程度,至少要给人一种真实的历史,那么视觉艺术就要给人一种视觉历史的真实,这一点是所有艺术创作者都应该做到的。在创作时,我很需要照片资料的,所以我是拿着仅有的照片,结合其他的资料展开研究,再构成一种新的视觉形象,这是可以做到的,因为在长征的前前后后都有其它资料加以佐证,出发之前有的,很清楚的,完全是江西地方的特点:南方棉大衣,领子都小小的,袖子都很紧;到了陕北以后,逐渐就变成北方特点了。这些特征对于画画人来说是最要紧的,我们最要紧的就是造型,衣服的质感是不一样的,效果也是不一样的,不能概念化的都是肥肥大大松松垮垮的大棉袄。
再举个例子,长征途中有一个地方叫两河口,红军一方面军和四方面军在小津县会合之后就在两河口开会,我两次去当地写生,那是个很有意思的地方,那里有一条河是黄的,一条河是蓝的,特别明显,两条河遇到一块合并一起流了很长一段之后又分开,还是一个黄的一个蓝的,我觉得奇怪,问了当地人,说一条河发源于这边的山脉,一条发源那边的山脉,这边下雨了,那边没下,就是这么简单。当时在两河口这个地方,张伯涛的队伍和一方面军毛泽东的队伍会合,然后在那里开会,这个会议也是相当重要的,决定以后该往哪儿走。我画到这个环境,到那个地方看到原来的会址现在是一个木材厂,上面就有一个很小的两米见方的庙,当地人说,会议就在那里开的,我说这怎么可能呢?这么小的空间怎么容得下?实际上下面有个关帝庙,是在关帝庙里面开会的。虽然关帝庙没了,但周围的环境还在,山啊,村边的碉堡啊,都是可以参考的形象。我还是采取考证的方法,形象的考证,去找了一些关帝庙的式样,还找了当地一个秀才了解当时的情况,他就告诉我在那个关帝庙进门有个戏台,中间的大殿供的是关老爷,边上供的是什么菩萨。他们的信仰比较奇怪,菩萨也有,佛也有,道教也有,什么都有。庙的布局怎么样,哪边有钟楼,哪边有鼓楼,哪里有棵树,秀才都一一作了描述,我就根据原来了解的关帝庙的普遍结构以及这些具体描述在现场画了出来,把周围的景色都加了上去,给秀才看,然后他又提出修改意见,最后就很清楚了。再把这些录用到连环画里头,就很真实可信了。反正我觉得即使到了原地考察,还要作细致的分析,尽量恢复到原来的样子,找到历史的感觉。甚至要想象出很多细节:领导人骑着马过来,下了马栓绳子,然后集中开会,外头有些什么景色,里头有些什么人物,就是这样的创作过程。这样的例子很多,就是要研究和考证。我比较相信,历史很多时候看起来似乎是偶然的,但是在这种偶然中存在着某种必然。历史的必然就是通过偶然体现的。在两河口,这两支队伍刚好合在一起,后来有分开,发生了很多故事。可以说,长征的整个过程,几乎都是苦难的历程,就没有一天安顿过,这些不是后人艺术加工出来的,如果仔细读这段历史,你可以有深刻的感受,他们在当时的背景下创造出来的奇迹,是多么的有意义。
另外有些情节也很有意思,大家可以从展出的作品中看到,比如大渡河里的船非常有特色,船头高高耸起,像龙舟一样翘起来,船不是太大,容纳二、三十个人左右。因为大渡河的水流非常急,那些船是根据长期的生活习惯逐渐形成的,它的这种特殊结构是有道理的,不是为了什么比赛而特意做成这样,而是根据那里的地理环境逐渐改造的,因此那里只能使用这样的船。所以在画到大渡河这里,要表现当时当地的情况时,这种船本身就是一种美,是从生活中来的,你感觉到它在造型上很美,所以有时艺术和生活是一回事情。相反,在你塑造形象的时候,失去这样的现实依据的话,那么你塑造形象就没有到位,不合格的。从我们视觉造型的感觉来说,我们对于历史应该采取认真的态度,这个态度不光是史料的真实,还要从造型的角度去考虑,他们戴的什么样的帽子等等,如果不能从造型上接近真实,那么你表现的长征也不是真实的。我的想法是让你看到的长征就是长征的历史感,造型感。
感受六:独特的艺术语言。
《红飘带》的绘画语言是极具特色的。沈先生结合自己版画创作经验,将木刻、石版、铜版以及装饰画等语言融为一体,通过“点、线、面”“黑、白、灰”的形式感,虚实、大小、繁简的对比手法,将每一幅连环画都精雕细琢,产生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完成了艺术内容与艺术形式的完美统一。
另外一个就是艺术语言的问题,因为这是艺术创作,必然涉及到艺术性的问题,是画家的个性所体现的东西,这其中很重要的就是艺术语言的问题。关于这个问题,大家也看到了,我所采用的方式是比较特别的。我原先是学版画的,我这个连环画是采用类似于版画的黑白效果,同时又有更丰富的层次,融合在黑白的感觉里。使用这样的语言,一个是符合历史题材的需要,这段历史有点过去老照片的意思,时间久了,黑白层次比较鲜明,但是从绘画角度说,版画的语言,它的表现手法是线和点,本身是一种很明确很强烈的语言,比照片更多了一种刚毅的感觉,它的这种明确性特别适合表现我心目中的红军:虽然他们穿的很破,但是内心非常坚毅,所以我觉得这种方式很适合表达主题。这种表现手段作为艺术语言并不是一下子掌握的或是突发奇想的,是自然而然的慢慢形成的。我从1981年就开始摸索使用这套方法,开始也是不能得心应手,在1986-1987年我为连环画出版社画了两套连环画之后,就把这个技术做熟练了,成为我自己的东西。技术是需要一个过程的,找到一种语言并不是从理智上说我要搞成一种什么方式,而是有一个你自己的习惯和方法能不能适应的过程。
在画《红飘带》的过程中,这种表现手段确定了,可以使用了,开始效果也不错,但是走下去时又面临一个新的问题,当时一直在犹豫,最后才坚定走了这样的一条路。那就是艺术创作讲究艺术效果,什么虚实啊、构图啊、对比啊,形式感越强烈感觉越好,但同时另外一个思路是,我很想把当时真实的感觉更细致的表达出来,甚至走在路上的石头子、边上有些草、墙壁上的坑坑洼洼,这种历史的感觉都要表现出来,以及服装的质感、岁月的沧桑感等,这就是两条不一样的路子,这样的话,画面的整体感肯定受到破坏,细节太多影响整体。但我必须走这条路,到后来又逐渐的调整。如果仔细看这套书,会发现越到后来我越倾向于这条路。但是话说回来,两条路其实是一回事,都是为了更好的表现效果,在我犹豫的过程中逐渐往这条路上走,有时候甚至就走的过了,那么就得重新画。印象特别深的是画草地那一段,当时回头看看每一张都要重新画,构图、黑白处理的感觉都乱七八糟的,自己也陷入草地不能自拔了。然后再重新整理自己的创作思路。这摸索艺术语言的过程其实跟我对其他东西的态度是一回事情。
对于历史题材的艺术创作,中国古典绘画讲究线条笔墨,西洋画讲究描绘细节,绫罗绸缎、钢盔铁甲金碧辉煌,每个细节都抠得很到位,显得特别有画头。红军长征穿的都是灰布棉袄,环境也是单调,比较难以表现,尤其是画油画的时候,所有人都是灰色军装,每件都一样,也没有什么道具,只有烟盒啊茶杯什么的,环境也是很简陋的小屋,真是难死了。但是话说回来,从实事求是的角度讲,你必须从你的题材里挖掘你的审美效果,我觉得红军的衣服实际是很美的,它的线条和纹路是特有的,和古代长袍大褂不同,有它的独特美感。一种衣纹是因为运动产生,另一种是它特有的,跟料子有关,那种土布的很多纹路是固定的,永久性的,因为穿着时间久了,有的褶子根本去不掉了,还有些是背带嘞的布纹。因此它的线条的感觉跟其他的是不一样的,对于我们的创作表现是很有意思的,所以从整个造型感来说,对于这个题材的创作,它可以反映出一种很平凡的,很朴素的美。这种美是从生活里自然而然产生的,这是一种自然美。
总体来说,创作的时候我就是从这样一些方面来考虑的,通过造型的,个性的,审美的方式来体现主题。我希望将来这段历史被人记忆的话,通过这套连环画,你能看到这段历史,作为普通读者,这就是历史,作为专家来看,这是艺术,是艺术方式表达的历史。这就是我创作的意图。在这个过程中,最重要最核心的部分是作为艺术家要保持一种诚实,就是你认为长征是怎样的。当然,艺术是多种多样的,别人可能经历了不一样的,当然这就是艺术的多样性,是艺术生态平衡,大家可以有各种各样的看法,多样化也好,多元化也好,始终保留这样一方天地,大家在这里踏踏实实地作一些学问,坚持诚实的对待自己确定的目标,把历史画的这个领域做好,虽然这个领域很窄,但是我们人类需要这样的东西,有这样的东西,才能够让我们面对历史的时候,有更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感受七:伟大的征程,杰出的作品。
红军长征经历了重重的曲折与艰难,红军以极其顽强的意志和高昂的战斗精神浴血奋战,突破重围,取得了胜利,创造了人类历史上的奇迹。崇高的理想与坚定的信念是红军不竭的精神动力,艰苦奋斗和英勇顽强是红军战胜一切困难的力量源泉,紧密团结、严守纪律是红军长征胜利的重要保证,正确的战略方针是红军从挫折走向胜利的关键。长征精神集中反映了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伟大品格,这种精神深深熔铸在我们整个民族的生命力和凝聚力之中。
沈尧伊先生坚持以尊重历史、实事求是的原则创作了连环画《地球的红飘带》,以独具匠心、别具特色的艺术手法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幅气势宏大、震撼心灵的长征全景图,描绘了一个个感人至深、触目惊心的战斗细节,刻画了一批批栩栩如生、个性鲜明的革命者形象,真实地艺术地再现了长征,把红军在长征中的伟大精神和朴实情操完美的传达给每一位读者和观众,为我们创造了一部长征史诗巨作。
(常熟美术馆根据讲座录音整理,经主讲人审核)
文章来源:常熟美术馆
http://www.csart.org/hddetail.asp?ID=56
附:《地球上的红飘带》连环画全本欣赏(第797-926页):
(注:点击小图可在新窗口欣赏高清晰大图)
(《地球上的红飘带》连环画欣赏·全文完)
2015-01-10 01:00:06